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攀枝花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攀枝花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攀办函〔2011〕10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攀枝花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攀枝花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2011年~2015年)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和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和《攀枝花市防震减灾规划(2008~2020)》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作为市政府指导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决定防震减灾重大工程和安排投资的依据,并指导县(区)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一、我市“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情况

  (一)工作成效
  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一是防震减灾体系基本形成。各级政府及各大企业均设有防震减灾工作部门,队伍稳定,经费基本得到保障。二是防震减灾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组成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有效开展。三是地震监测能力不断提高。三个市属地震监测台、一个市属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三个省地震局直属地震监测台和一个企业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以及全市范围内的宏观观测网(点)形成了我市的地震监测网络,使我市的地震监测能力大幅提高,具备市内及邻区强震速报的能力。四是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加强。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建设项目均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农村“安居”工程逐步推进;基本完成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的收集;应急设备、应急预案不断完善;通过改造绿地、公园、体育场(馆)、学校操场等,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6个(40余万平方米);建立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一支,并配备了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组建社区地震灾害应急志愿者队伍一支,每年组织开展一至两次地震应急模拟演练;与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就地震应急现场新闻报道建立了备忘录。五是防震减灾宣传深入开展。在各级宣传、科技、防震减灾等部门的配合下,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送进机关、工厂、农村、学校社区;建成八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一个市级、一个区级教育基地、四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攀枝花“8·30”地震的检验,暴露出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防震减灾基础薄弱,投入较低,经费缺口较大,地震台的监测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老化落后,技术指标较低,监测手段大多为模拟观测,缺乏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地震监测仪器,通讯、数据处理、会商系统也不适应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第二,建(构)筑物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存在隐患,部分建设工程存在着安全隐患,没有设防的城镇老旧民房较多,建筑的抗震性能鉴定、抗震加固措施没有跟上,农村房屋设计不规范,抗震能力低下,野蛮装修和改造使建筑物“伤筋动骨”,严重降低了抗震能力。第三,防震减灾系统地震应急能力较低。一方面,地震应急队伍不健全,“8·30”地震后虽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编制控制较严,批准了应急机构,但没有配备相应的人员编制,致使应急人员一身多职;另一方面,我市没有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系统不完备,应急设备、条件也相对较低。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