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超光电在龙华自有厂房的基础上,新增机器设备,建设低温多晶硅TFT-LCD面板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96亿美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已开工,计划2012年7月建成;二期工程计划2012年7月启动,2013年7月建成。两期工程达产后产能为3万片/月,年产值24亿美元。
责任单位:宝安区政府、盐田区政府、光明新区管委会主办,市发展改革委、经贸信息委、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等相关单位协办。
(四)支持终端应用产品开发。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发展平板显示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未来我市仍需继续培育终端应用市场,为平板显示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支持模组整机一体化电视、3D电视、网络电视、绿色环保显示产品、触摸式平板电脑等新型终端应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四、推进措施
(一)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以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为龙头,按照“满足需要,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化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促进项目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尽快出台平板显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落实主要项目用地并明确完成土地整备的时间。将光明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园规划上报,经市政府审定后颁布实施。
责任单位:市规划国土委、光明新区管委会。
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鼓励建设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为平板显示产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和支持背光源、驱动IC等平板显示产业中小企业进驻创新型产业用房和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光明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已被认定为省产业集聚示范区。鼓励、引导能耗略高于深圳市标准或地均产出略低于深圳市标准的平板显示产业项目落户深汕特别合作区。
责任单位:市经贸信息委、规划国土委、深汕合作区管委会、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二)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完善光明平板显示产业园的市政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燃气、通信、配套宿舍、大宗气体等基础设施,建设集总部、研发、生产、产业配套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制定光明平板显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加快实施。
责任单位:光明新区管委会、市经贸信息委、规划国土委。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修订完善《关于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经市政府审定后颁布实施。加大财政支持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力度,适度扩大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的规模和支持范围,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在土地使用、贷款、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向平板显示企业倾斜。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贸信息委、科技创新委、财政委、规划国土委、人力资源保障局。
(四)加快培育和引进产业重点项目。
扶持培育本土重点项目,有计划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引进在谈的平板显示产业重大项目,分步引进平板显示产业重点环节的领军企业。各部门、各区积极落实《平板显示产业链重点引进项目》(附件1)、《平板显示产业链重点培育扶持的本土项目》(附件2)提出的各项工作。市投资推广署在《平板显示产业链招商引资参考指南》(附件3)的基础上,于2012年3月底前制定完成平板显示产业招商引资工作计划,明确每年度引进项目的数量、资金额度等目标,并按计划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责任单位:市投资推广署、发展改革委、经贸信息委、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建立5-10家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检测、评价、认证、人才培养及技术服务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平板显示产学研联盟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集聚和带动作用。支持平板显示企业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校企合作、院企合作,整合科研资源,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建设产、学、研协同一致、优势互补的研发协作体系、重大课题联合攻关机制和人才合作培养制度。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经贸信息委、人力资源保障局。
(六)完善产业投资平台。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平板显示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平板显示企业的服务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平板显示企业通过上市以及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融券等方式融资。
责任单位:市经贸信息委、金融办。
(七)加快引进和培养人才。
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深发〔2008〕10号)及其6个配套文件。通过召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举办海外人才招聘会以及实施“孔雀计划”等方式招才引智,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引进一批平板显示领域学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深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建设,培养平板显示中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创新人才服务工作,简化人才流动办理手续,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营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