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单位GDP能耗按2010年价格测算。
3、社会生态更文明。绿色文化氛围浓厚,绿色消费理念持续弘扬,绿色市场更加完善,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市民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低碳出行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绿色建筑得到广泛推广,节能环保建筑所占比例持续提高;低碳试点工作逐步启动。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在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基础上,加快科技创新,以产业高端化、园区生态化和企业生产清洁化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内涵升级,减轻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损害,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把加快低碳产业发展、降低高碳产业比重、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来考虑,积极培育壮大能耗少、效益高的绿色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调高、调轻、调优”。
(1)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主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三次产业的生态化、低碳化改造,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快枢纽城市、智慧南京建设,立足南京功能定位和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半径大、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区域金融、物流、商务、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快优势特色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生态工程咨询、碳交易等低碳服务产业,巩固提升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以上。
稳步推进工业支柱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对石化、钢铁、建材、电力四大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强化改造和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到2015年,上述行业主要产品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一级标准要求,燃煤热电厂实施关停或改造成燃气热电厂。
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实施农业“1115”工程,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农业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本地区农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95%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经济林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优质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合作与开放,着力打造以果树、花卉、蔬菜、渔业等为特色产业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扶持建设江苏白马现代农业产业园、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广泛推广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逐步提升农业的科技、生态、经济、文化附加值等多重功能。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紧密对接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风电光伏装备、电子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0亿元以上。
(3)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重污染行业进行产业升级优化,改造和提升一批影响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业企业,加快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加大对“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力度,制定全市“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青奥会前,全面完成行动计划中“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任务;依法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落后产能,2014年青奥会前,全面淘汰列入淘汰目录的落后产能。逐步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重点由关停并转迁向落后工艺设备淘汰更换方向的转变,推动企业绿色升级。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按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全面推动工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承载压力。
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鼓励企业自行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负责机制,将清洁生产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规范;对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广应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建成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加快建筑业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建筑业清洁生产案例研究,革新生产工艺,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实施工程废弃物的现场回收再利用;探索建立建筑绿色施工责任制和监督机制,确保现场的污染减量化、无害化。
推动服务业清洁生产。选择有代表性且示范意义强的单位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试验研究,制定适合服务业特点的通用清洁生产审核流程、重点审核内容及审核、评估、验收标准。
探索农业清洁生产。以有机农业为引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种子种苗、基地生产、加工营销等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1)推动产业园区生态化和集群化发展。
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合理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生态产业网络体系,节省产业运输的能源消耗。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加快集中供热、污水处理、高效物流等公共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园区企业共享公用和梯级利用,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引入生态园区建设的规划理念,全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及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农、林、牧、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之间的产业共生体系。
(2)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强化土地资源需求管理,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强度、土地效益产出等方面,建立土地利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耕地保护、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到2015年,每亿元GDP耗用建设用地量降低至270亩,全市新增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320万元/亩,新增工业用地平均产值达到400万元/亩。全面创建节水型社会,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做好高耗水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各项节水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6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