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坚持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有机互动、资源共享,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三)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省工业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0亿元,年均增长15%。
--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到2015年,全省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0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培育行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中心100家;开发重点新产品1000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产品100项;推进100个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创新驱动型企业100家。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15年,主要行业落后产能基本淘汰,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局部优势,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的比重达到30%;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明显提升。
--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00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大企业2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大企业集团20户。优势企业和品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工业园区拉动作用明显。到2015年,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煤化石化、生物产业、矿产资源、食品产业等重点产业,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重点,重点支持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链延伸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项目,培育10家至20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家省级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培育30家县域重点工业园区,着力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工业园区的投入产出水平,加快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程度高、商务成本低的高成长型特色工业园区。
--“两化”融合明显提升。到2015年,重点骨干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普遍建立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建立一批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5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主要业务环节开展信息化应用。加快推进一批物联网应用工程和云计算中心工程建设。
--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到2015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先进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全省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8%,年均下降3.9%。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全面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工业调整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1.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我省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支持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努力打造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和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联系,深化与国外大企业的技术合作,在共建研发机构、共同开发关键技术、联合研究制定新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发挥好省内科研院所特别是工业院所的作用,推进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对接,开展人才交流和项目合作,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
2.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产学研联合开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产学研投入机制。发挥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和森工等6个“校研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组织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进行专题对接活动。以战略产品、共性技术、创新集群为载体,紧密结合市场,建立长期有效的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创新网络环境,促进创新的上、中、下游的合理分工与联合。建设产学研合作信息共享平台,依托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服务于产学研联合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提供有关高校、科研单位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及时公布有关企业生产、开发技术和产品信息,为产学研各方提供充分的共享信息。
3.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标准战略。围绕产业发展重点,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产生一批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发明创新,支持企业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实现标准制定的突破。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积极推动技术标准研制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开发相结合。
4.建立创新成果应用和转化平台。依托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集聚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和产业化中介服务等功能,打造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平台。依托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收集并及时发布技术政策、科技成果、难题招标、新产品介绍和人才供求信息。加大对创新成果工业性试验的扶持力度,依托省内重点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为创新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供支持。
(二)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引导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发挥其技术新、投资省、消耗低、污染少、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优势,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1.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围绕开发品种、提升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等方面,积极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工艺条件进行升级改造,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聚,培育产业基地。把技术改造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转变发展方式、自主创新、企业重组和加强企业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2.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资源、科技和产业基础的优势,围绕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原始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力度,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发展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区,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
3.引导技术改造投资方向。按照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导向,定期制定发布我省技术改造投资指南,编制技术改造年度导向计划,组织实施技术改造“双百”工程。组织编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改造行动计划。加强工业投资统计监测分析,健全技术改造服务体系,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落实支持技术改造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通过争取国家专项、省内配套、地方扶持等方式,加快推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建设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