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在整体化职业领域分析和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运用“头脑风暴法”,结合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历程,在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工作任务中,选择和确定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典型工作任务。
4.进行学习领域描述,建立课程目标和内容,形成课程方案。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所获得的典型工作任务属于工作领域,需进行学习化处理后才能形成工学结合课程方案。在这一课程开发环节中,要在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课程要素层面,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由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将“从事工作”变为“学习工作”。
5.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选择和整合工作内容,建立学习目标,形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学习情境)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但不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全部和原始再现,而是对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后,围绕课程目标经过选择和整合后设计而成的学习单元。
6、设计编写工作页学材。
工作页学材是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施的载体,通过体系化的引导问题,在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情境下,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经历完整的工作与学习过程,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提升。工作页学材要针对学生的“学”而设计,要改变以往偏重针对“教学内容”的编写思路,逐步实现“教材”向“学材”的重大变革。
四、建立健全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保障机制
(一)培养一批适应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工学结合课程有效实施的根本,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认识层面上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操作层面上具有课堂教学实施的驾驭能力。适应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学校要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保障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建设满足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
工学结合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要根据各专业特点,采用校内、校外建设相结合,体现“知识性”、“工作性”,遵循“一体化”、“学习化”原则。“知识性”是指适合各类型知识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工作性”是指具有的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是指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浑为一体;“学习化”是指要突出学习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