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促进牧民转产转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支持牧区劳动者自主创业。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优先吸纳当地牧区劳动力就业,在牧区设立毒草治理、围栏管护、减畜监督、防火、鼠虫害测报等草原管护公益岗位,组织牧民开展草原管护。鼓励牧民在定居点和彝家新寨参与环卫、家政、保安等服务,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按规定为符合条件的转移就业牧民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服务,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牧区未继续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等政策。根据牧区需要,加强高校特色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做好劳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牧民素质和转产转业能力,减轻草原人口承载压力。加强劳务品牌培育和推介,有序组织牧民劳务输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切实做好牧区特别是“9+3”免费教育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工作。加强外出务工牧民的联系、服务和管理,做好外出务工牧民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五)提高牧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依托成渝经济区建设,积极支持牧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抓住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机遇,结合牧区优势特色资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发达地区企业到牧区投资兴业,加快建设一批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项目,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鼓励外资投向牧区现代农牧业、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参与提高矿山尾矿利用率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引导有优势的潜力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壮大外贸主体,支持牧区特色优势产品出口,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利用西博会和川藏、川滇等区域合作平台,加强牧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推动跨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鼓励和支持牧区与内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积极引导牧区群众增强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和市场意识,大力改善牧区开发开放环境,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增强牧区投资和产业发展吸引力。
五、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
(一)稳定完善和规范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是深化牧区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依法明确草原权属,做到草原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保持草原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牧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草原承包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专项工作经费,用5年时间完成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条件成熟的地方力争3年完成。建立规范化的草原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和档案。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防止以流转为名改变草原用途。确需征占用草原的,要严格审核审批手续,依法落实用地补偿和征收草原植被恢复费,并做好被征占用地牧民的安置工作。省政府将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制订草原特殊物种资源管理和经营专门管理办法。
(二)转变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促进草原畜牧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有步骤地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大力开展围栏草地建设,加大天然草原补播改良力度。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实施人工草地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在高海拔地区通过草场围栏实施以免耕种草为主要内容的人工草地建设,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草产量。在海拔较低且水源、土壤、光热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建设规模化、规范化人工饲草基地,增加饲草料补充供给,减轻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在有条件的地区稳步开展牧区水利建设,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加强牲畜棚圈建设,积极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实现禁牧不禁养。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科学饲养和经营水平,加快畜禽出栏周转,增加生产效益。依据资源分布状况,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启动实施牧区特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工程,扶持开展牦牛、藏羊、藏猪、藏鸡等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切实落实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草原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在抓好红原县、炉霍县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