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民收入促进计划的通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线,认真谋划水产发展,科学规划,找准主导品种,千方百计做大产业规模、培育特色品牌。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资金整合使用、统筹推进、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切实把水产业做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产业。
  (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争取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大农业投入的增幅水平,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渔业基础设施、良种良法推广。充分调动社会投入渔业的积极性,促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渔业投资格局。加大对渔业小额信贷的支持,丰富抵押质押方式,简化办事程序,增加对渔业生产经营者的信贷支持。争取将渔业保险纳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尽快建立稳定的渔业风险保障机制。促进渔业用电、用地等全面享受农业相应优惠政策。
  (三)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壮大各种类型的渔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加强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组织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探索推广实用、有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养鱼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水产品生产产业聚集,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区,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品牌化经营,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市场消费,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附件5
  省供销社农民收入专项促进计划

  为发挥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络优势,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加,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目标任务
  从2011年开始,全省供销社计划用6年的时间,在 2010年供销系统为全省农民带来人均年纯收入128元的基础上,2016年达到260元的目标,年均递增12.5% 以上。
  四川省供销社分年度助农增收项目计划

项 目

数额(元)

比上年增加额(元)

2010年全年纯收入

128

-

2011年全年纯收入

142.1

14.1

2012年全年纯收入

159.2

17.1

2013年全年纯收入

178.3

19.1

2014年全年纯收入

200

21.7

2015年全年纯收入

230

30.0

2016年全年纯收入

260

30.0



  二、工作措施
  全省供销社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实施“新网工程”、四川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加大投入,培育载体,夯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切实提升供销社服务“三农”的水平,为提高全省农民收入做出新的贡献。
  (一)强化组织、指导、协调,规范提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和资源,继续领办和规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重点引导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产品品牌化,夯实对接基础。推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组织同类或同区域专业合作社进行联合合作,组建专业社联合社,提升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供应能力。鼓励专业合作社与供销社联办农产品销售公司,自建直销终端。组织引导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与城镇社区直销店、农产品交易市场签订农产品供货协议,加强农产品直销。2011年,全省供销社领办的专业合作社产值为22亿元,2016年增加到45亿元,年均增长12.6% 。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全省供销社结合实际,发挥经营服务网络体系优势,大力推进农产品进社区、进市场、进超市和进单位,着力提升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环节,提升流通效率,逐步形成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问题的长效机制。
  一是积极抓好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全省供销社以当地农产品资源为基础,改造升级和新建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范围广的跨区域重点农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市场,完善和拓展农副产品市场服务功能,重点培育辐射力强的全省性、全国性大市场。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市场结构,做到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大中小市场相结合、批发与零售市场相结合,形成城乡联通、优势互补、协调运转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2010年,全省供销社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44亿元,到2016年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2.6% 。
  二是积极抓好发展名优特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设。由四川省川供农产品公司牵头,在成都建立四川省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使之成为全省农产品集中展示平台和窗口,同时配套建设“川供商城电子网络交易平台”,建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种养殖基地与市场的电子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整体推进县,建设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组织专业合作社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展销,打造成为永不落幕的“农产品博览会”。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农产品配送能力。要按照国家相关专业技术标准,加快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设施,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系统和仓储运输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改造或新建符合要求的储存冷库、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尤其是支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新建生鲜产品配送中心、在现有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增加生鲜产品配送功能、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配送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提高配送效率。
  (三)以市场为依托,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营销能力建设。一是积极做好农副产品加工,延长农产品价值链。充分利用供销社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改造,扩大产能,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通过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大户合作,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相统一的有机体,促进棉麻、粮油、果蔬、茶叶、食用菌等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产品品牌,开拓市场。2010年,全省供销社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38亿元,2016年达到 80亿元,年均增长13.2% 。二是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新建或重组农产品经营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力推动日用消费品、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业务联营、联合共建等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支持鼓励龙头企业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和现代经营业态要求,整合网点资源,发展和提升连锁化经营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农产品销售网络终端建设,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完善服务功能,降低摊位费,促进农产品进市场,直销消费者。2010年,全省供销社流通企业收购农产品60亿元,2016年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2.3% 。
  (四)加大投入,培育载体,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充分利用“新网工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引导供销社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打造“三农”服务平台,夯实为农服务基础。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新网工程”资金2500多万元,省财政投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3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项目资金610万元,引导企业投入资金2亿多元,到2016年争取申请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超亿元,引导企业投入亿元。

  附件6
  省农劳办农民收入专项促进计划

  抓好以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输出为重点的劳务开发,是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战略性举措。制订我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倍增促进计划要立足长远规划,按照城乡统筹、产业升级换代、农村结构性调整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就业为目标,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技能培训强素质为突破口,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民增收。
  一、目标任务
  从我省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实际状况看,其来源是劳务收入。按照省统计局口径,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258元,计划到2016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000元,增幅121.5% 。
  二、主要途径
  (一)以全面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技能化转移输出比重,着力打造高端劳务品牌,为提高农民工务工收入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计划在2011-2016年间,全省每年培训农民工 100万人。重点打造培养专项中高级技能人才和创业人才。
  (二)注重长远、拓展空间,以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为目标,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巩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每年递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0万人,到2016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达2300万人。三、主要措施
  (一)优化培训结构,创新培训方式,全面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1.优化培训结构。按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科学制订农民工培训计划,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开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以及水库移民中的农民工培训。在巩固现有“川妹子”等劳务品牌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型、创业型专项培训项目。继续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与开发劳务品牌结合的长效机制,探索职业院校与高端劳务品牌相结合的方式。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和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突出职教地位,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发展职教。大力推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要把劳动力后备军作为培训的重点对象,把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部分大学毕业未能就业的学生纳入劳动预备人员培训范围。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