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民收入促进计划的通知

  (七)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工程。
  草地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10% ,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植被明显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草产品加工有所发展,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
  建设内容: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退牧还草7000万亩(其中:围栏禁牧 3000万亩,围栏休牧 4000万亩),草原补播 2000万亩;开展草业良种工程,加强优良牧草种子质量检验,新建优良草种繁殖基地 15万亩;建设草原防灾减灾预警监测体系,包括草原生态预警监测点120个、草原鼠虫病草生物灾害预警监测站(中心)32个;建州草原防火指挥中心 3个、县草原防火物资站48个、火情监测点50个;开展草原鼠虫病草害治理工程;开展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退化草地 10000万亩;建设红原、壤塘、理塘、色达、木里等 5个草原自然保护区;实施石漠化草地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石漠化草地1400万亩;建县级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58个;努力开展实施农区草地保护建设开发利用工程,改良草地165万亩,围栏草地 55万亩,种植优质高产人工牧草500万亩;完善省、州、县草原监理体系,建草原监理站 52个;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与奖励机制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1.转变政府职能,增添各项举措。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科学制订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在影响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投入、机制、技术等关键环节,科学管理,加强协调,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资金、土地、风险等突出问题。坚持发展现代畜牧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省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
  2.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监督考核。实行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细化工作任务,加强协作配合,把目标责任落到实处。健全现代畜牧业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
  (二)完善扶持政策,支持现代畜牧业稳定发展。
  1.不断完善财政投入和补贴政策,逐步建立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畜牧业投入增长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改进投入方式,加大已有财政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在稳定动物防疫、草原生态建设补助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对畜禽良种工程、遗传资源保护、草食牲畜和特色优势畜禽养殖、蜜蜂授粉、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推广应用、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市场与信息体系建设、规模化养殖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病害动物和产品无害化处理和扶持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专项补贴。
  2.制订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对饲料企业
  和畜牧业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制订出台农村种养业生产、加工、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依据《畜牧法》落实畜牧养殖业的土地政策,制订畜牧业发展用地的具体办法,重点解决好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养殖小区、畜禽良繁体系和龙头加工企业等的建设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
  3.着力转变财政资金投入管理方式。在支持对象上,对农民、农民专合组织和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业主实行项目倾斜;在投入方式上,主要以农民为主体实施,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在资产权属上,实行民有、民管、民受益;在管理使用上,积极探索资产转化为资本的办法,使资产转化为农民生产经营的资本,通过对外出租、入股等形式让农民获取收益。
  (三)坚持科技创新,支撑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
  1.加强畜牧科技创新。围绕发展现代畜牧业,集聚优质科技资源,完善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基础性、公益性创新平台,构建现代畜牧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团队,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突破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和精深加工等核心技术。加强省畜禽良种繁育专项育种攻关,加快四川特色、优势畜禽新品种培育。
  2.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与开发。以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为契机,整合、集成和优化畜牧产业关键技术,加快畜牧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步伐,重点解决我省畜牧生产中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标准化生产与低碳排放、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产品安全等关键技术问题。
  3.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与应用。完善畜牧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基层科技服务平台,发挥其助农增收作用。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畜牧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牵引带动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促进畜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4.努力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力加强畜牧业农村人才开发,整合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依托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民创业培植工程等重点项目,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科技素质。加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积极引进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通过在职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现代畜牧科学知识的更新和普及,全面提高畜牧行业的整体素质,实现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和畜禽养殖、加工从业人员技能化。
  (四)加强法制建设,保障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
  1.加强畜牧业法制宣传教育。加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增强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和农牧民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氛围。
  2.加强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从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改善手段和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执法体系建设水平,改善执法环境,提高执法效率。
  3.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牧,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种畜禽管理、兽药饲料管理、草原监理等行政执法,严厉打击违反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规范和整顿畜牧业生产、经营秩序,维护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五)创新发展机制,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发展。
  1.创新投融资机制。一是激活自有资金,积极引导农牧民和畜牧企业主利用自有资金发展畜牧业养殖、加工、流通,建设畜牧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及加工流通企业。二是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引进外资投入畜牧领域。三是拓展金融资金,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保险和搭建投融资平台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构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四是强化投入导向,按照畜牧业发展“提质、转型、增效”的要求,逐年增加各级财政用于畜牧业发展的预算,把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小区、标准化品种改良和良繁体系建设、防疫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作为各级政府财政性项目、资金支持的重点,用好各类项目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绩效。
  2.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养殖小区、大场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载体,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强力推动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重点引导农民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经济组织 +基地 +农户”的新型产业化运行机制,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将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建立畜牧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解决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资金、市场和畜产品安全等难题,促进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3.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优化畜牧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结构,逐步增加政策性保费补贴品种,扩大优势畜禽品种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牛、羊等大牲畜保险,探索禽、兔等规模养殖场保险业务。二是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定期发布畜牧生产和价格信息,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引导企业、养殖农户以及相关市场主体采取多种方式共同筹资设立养殖风险金,建立政府储备和支持企业商业储备的调控机制,保护生产能力和养殖农户利益,保障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三是创新生猪交易方式,依托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和生猪现货电子交易市场,组织生猪专业合作社和加工龙头企业参与生猪远期交易和现货交易,适时建设集生猪现货交易、远期交割、屠宰加工于一体的交割市场(库),防范市场波动风险。

  附件3
  林业厅农民收入专项促进计划

  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的质量与效益,既是有力保障生态建设,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物质基础,也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服务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结合全省林业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现状和潜力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林业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结合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157亿元,居全国第6位;全省农民从林业上人均获得收入576元,其中农民从林业产业基地经营、林产品初加工、生态旅游服务业等方面获得家庭经营收入337元,占人均总收入的58.5% ;从林产加工企业、林业产业基地园区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188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2.6% ;从林权流转、生态效益补偿等方面获得财产性收入21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6% ;从退耕还林钱粮补贴等方面获得转移性收入3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5.2% 。
  根据我省林业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潜力,林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一是森林资源丰富。全省现有林业用地3.6亿亩、活立木蓄积17.3亿立方米,分列全国第3位和第2位,其中商品林用地1亿亩。有森林公园 108个,经营管理总面积1114万亩;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24个,经营管理总面积 1.17亿亩,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6.1% 。二是比较效益好。林业产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强,一次投入、多年持续收益等特点,是农民群众最熟悉、带动农民增收最直接的产业,也是最大的生态产业,发展林业产业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还可以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持续稳定增收,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发展空间大。我省林地生产力低,全省木竹原料林平均每亩年生长量不足 1吨,仅为发达省区的一半,林地生产力提升空间大;产品附加值低,80% 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产品或初级加工品,增值空间大。四是市场潜力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国内年木材需求量将达到 3.5-4亿立方米,缺口近一半;高档人造板缺口达 2000万立方米以上;纸制品需求量超过1.2亿吨,缺口超过一半。此外,生态旅游、森林碳汇及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十二五”及更长时期内,林产品与服务供需缺口都将呈加大态势。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