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科技促进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实施食品安全科技促进专项行动,开展食品安全监控、诚信体系建设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打造食品安全放心城市提供了科技支撑。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加强制药、电力、化工、钢铁、建材和纺织等重点行业共性、关键节能减排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研究与示范,清洁生产技术及其标准研究与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全市万元GDP能耗“十一五”前4年累计下降17.98%。
6.科技大合作跃上新台阶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河北省省会高校科研院所联席会”;与中电科集团公司54所和13所分别签订了《关于加速“半导体照明基地”发展的合作协议》和《关于建立“卫星导航产业园”的合作协议》,直接投资额达15亿元;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科技教育合作协议”和“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开创了产学研在各个领域科技大合作的新局面。
--加强同京津等周边城市及国际科技合作。依托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合作平台,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转移。2006-2009年,组织实施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7项,经费1133万元;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3项,经费891万元。实现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从“一般性的人员交流和合作项目”向“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战略转变。截止2009年底,已建成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7.科技管理改革成效显著
--科技计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严把科研项目立项关,提高立项决策和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了项目评价制度;公共性科技课题和重大课题实行招标制。
--科技与金融互动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以“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为主题,以农业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企业上市等为核心,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金融环境。推进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工作,推动了全市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石家庄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制定科技政策30余项,对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普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我市科技发展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2006-2008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R&D经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全省的比重由29.94%降至24.82%,R&D经费支出占全省的比重由37.76%降至27.41%。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18%,但科技支出同比下降6.75%。
2.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2006-2008年间,我市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比重由26.87%降至25.18%,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由76.29%降至74.69%,R&D人员占全省的比重由34.70%降至31.55%。
3.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
从整体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企业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偏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较低,2007年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28%,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地位不强,缺少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对全市科技支撑作用不足。
产生上述主要问题的原因,一是体制与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表现为(1)科研经费实行多头管理体制,资金分散;(2)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合力;(3)未能建立有效的促进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在税收和政策方面对科技创新扶持不够;(4)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创新的机制;(5)区域科技协作水平低,与京津在人才、技术、产业对接等方面尚未实现创新要素共建共享;(6)产学研在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深度合作不够。二是科技创新环境不够优化,表现为(1)对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缺乏大力度根本性措施,没有形成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和对京津等省外人才强大吸引力的优良社会环境;(2)科技金融合作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利用海外投资的比例较低;(3)对国家、省、市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贯彻落实。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分析
(一)国内外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世界科技与经济总体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态势,一是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正在催生重大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二是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三是主导技术以群落的形式出现,区域科技集群化趋势突显,更加注重原创性;四是把建设知识经济社会作为科技战略规划目标,将科技与创新作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核心,采取多种政策激励企业成为研究与开发投资主体,产学研广泛合作成为各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
2.国内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特征
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区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二是区域科技与经济在全国均处于发达或中等水平,产业需求带动科技创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能力均落后,但科技发展更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科技发展上,政府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方式有四种主要模式:一是区域内科研院所集中,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形成知名大学中心模式;二是区域工业基础深厚,对外开放程度大,发展空间的可拓展性强,形成产业园协同推进模式;三是区域内拥有一大批在业内领先的大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主体,或以颇具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为主体,形成了引进消化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模式,形成企业集群模式;四是在各方面平衡发展,形成综合科技竞争力,走均衡互补发展之路。
3.石家庄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将是石家庄市“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但是,石家庄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有待迅速提升,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利用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强化在冀中南经济区的主导地位。而全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引领和支撑。因此,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必须作为实现“十二五”战略任务与目标的重要支撑。
(二)石家庄市科技发展重大需求分析
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求--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实现由资源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力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大、更持久的动力。
2.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需求--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变
(1)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加速壮大我市有一定优势的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快速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在全国有突出优势、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产业,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课题。
(2)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科技需求。一是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二是以信息化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主线和基础,加快提高传统优势产业信息化水平;三是以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促进低碳、循环发展;四是加快产业向园区的聚集发展,形成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规模效应。
(3)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为破解新时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增强,要求农业科技创新向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以“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产业科技由单一关键技术需求向产业化技术体系需求转变;农产品安全保障的需求日益突出,要求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创新。
3.县域特色经济创新需求--由产业聚集向创新带动转变
我市县域特色经济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大部分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不能支撑提升县域特色经济竞争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