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住当前山东作为全国最大节能环保市场的战略机遇期,努力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围绕节能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日用环保等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发展示范工程,扶持和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强环保技术供需对接、通用测试、产品孵化、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继续办好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努力打造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节能环保市场平台。
十一、加强行政监管,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水平
(三十)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作用。牢固树立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的开发理念,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切实做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统一。严格控制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单位增加值、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能源、环保、安全、技术、土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建设用地和贷款审批,抑制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增长。对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要求以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实行区域限批。
(三十一)严格监督检查。坚持日常监察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开展上下联动、部门联合执法。采取挂牌督办、定期通报、限批、约谈等综合措施,整治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实行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监督。
(三十二)坚决纠正生态破坏行为。建立区域合作和部门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破坏行为。严禁在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开展引发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建设活动;严禁在河、库、湖、海等开放水域投饵养殖;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电鱼、炸鱼等损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严禁过度捕捞、非法围填海等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十二、繁荣生态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
(三十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推出一批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把生态文明作为公益性宣传重点,为生态山东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