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防震减灾“法普科普”宣传深入广泛,形成了“遍地开花、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全市形成了宣传部门挂帅,地震部门主抓,防震减灾领导组协调,各行各业齐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的宣传模式。利用各种纪念活动日组织大型宣传活动,动员各种传媒参与宣传;组织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创建各种示范社区,示范学校,普及地震知识;采用各种形式深入广泛地普及了防震减灾知识,全面提升了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与防震减灾能力。
4、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积极开展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市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实行政务审批中心窗口服务,新扩改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办结率达100%。对全市的中小学校舍进行了工程抗震普查,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供了工程抗震设防依据。加强了城市建筑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工作。南郊区、新荣区、天镇县等5县区开展了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落实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抗震措施。为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举办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业务培训班。
5、防震减灾领导机构健全,地震应急预案完备。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组成部门,有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各级各类学校、城镇街道、行政村全部建立了防震减灾领导组织。领导组人员充实调整及时,工作制度完善,职责明确,为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社区制定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的制订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制定了《大同市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每两年修订一次地震应急预案。实行了制度化管理。预案修订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6、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深入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整顿和强化了市地震紧急救援队、12支县区地震紧急救援队和13支相关专业地震抢险救援队,成立了市、县两级综合应急抢险救援队。充实和完善了救援装备。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城镇社区地震救助志愿者队伍建设,基本实现了组织、人员、制度三落实。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了地震应急能力。
7、建设地震应急避难、避险场所,动态储备地震应急物资、资金。建设了1处国家Ⅱ类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2处国家Ⅲ类标准的地震避难场所(在县区、开发区发建设),133处简易应急避险场所。共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四个,储存应急帐篷380顶,衣被9000余套,粮食26.5吨。各县区的民政部门与本地民间物资经销商建立了联系,有的签订了物资动态储备合同。市、县区两级财政部门根据各自的财政状况准备了应急资金。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