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绍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
图3-3:绍兴滨海新城空间布局图(图略)
统筹嵊新集约发展。在坚持现有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规划纲要》,以“嵊新南北双核城区”相向发展为基础,构筑嵊新区域“一域、两核、两带、六片”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强嵊州新昌集约发展,以嵊州市区和新昌城区为重点、共建共享重大基础设施为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合作协调机制为保障,高起点全方位抓好嵊新区域集约发展“七大工程”,发挥两地集成规模优势,加快形成协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坚持“市场机制、合作共赢”导向,重点推进嵊新两地土地资源、水资源共享,加快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牌共塑,合力把嵊新区域建设成为绍兴集约发展大平台、杭州湾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浙东南旅游文化休闲重要目的地、宁绍区域南部组团型大城市,成为绍兴南部重要发展增长极。
专栏6:嵊新区域集约发展“七大工程”
1、区域规划统筹工程;
| 2、产业联动工程;
|
3、基础设施联网工程;
| 4、统筹文化旅游文化发展工程;
|
5、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工程;
| 6、生态共保环境共治工程;
|
7、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工程。
| |
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网络、共建共享”原则,加快实施综合交通、水利设施、能源保障、高速信息“四大网络工程”,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重大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一)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网
围绕“绍北城镇密集区半小时通达”和“市域一小时交通圈”目标,统筹公、铁、水、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建以高等级公路为核心的网络化、高效率交通运输体系。续建嘉绍跨江通道、绍诸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新建杭绍台高速公路、杭绍甬沿江高速公路、杭州湾钱江通道南延段等工程,形成“一通、三纵、三横、三连”高速公路网。绍兴中心城市要改造提升二环线,全
图4-1:绍兴市“十二五”时期高速公路交通图(图略)
面建成三环线,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续建并完成杭甬铁路客运专线、杭长铁路客运专线,新建甬金铁路,基本形成“二纵、三横”铁路格局;启动上虞港建设,推进杭甬运河、曹娥江、浦阳江三大水系航运内河港开发,建设“一港七区”港口网和“一河、两江、七连、三线”航道网,形成河海联运的集疏运系统。到2015年,实现绍兴由“走廊式交通”向“枢纽式交通”的转变,确立杭州湾南翼交通枢纽地位。
专栏7:“一通、三纵、三横、三连” 绍兴高速公路网
“一通”:杭州湾嘉绍跨江通道;
“三纵”:杭金衢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杭绍台高速公路;
“三横”:杭甬高速公路、杭绍甬沿江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
“三连”:诸永高速公路、绍诸高速公路和杭州湾钱江通道。
(二)完善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网
加强电力、燃气、成品油等能源类基础设施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导向,加快推进电网建设,新建诸暨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1座和上虞500千伏江滨变电站,建成东浦等220千伏变电站14座和高教等110千伏变电站62座,完成平水等28个省、市级中心镇电网升级改造,加大滨海新城电网建设投资力度,提高供电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改善能源结构,适度增加热电联产项目,建成
图4-2:绍兴市“十二五”时期电网图(图略)
浙能绍兴滨海热电厂工程;完善绍兴天然气利用工程,在绍北城镇密集区、诸暨和嵊新区域新建天然气分输站和门站,建设滨海新城天然气热电联产等清洁生产工程;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太阳能发电,加快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抓紧建设煤炭码头、管道运输和油库等项目,实施甬绍金衢成品油管道绍兴段及配套油库工程。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达15%左右,能源供求实现基本平衡并适度超前。
(三)构筑调控有力的水利设施网
规划建设以强塘固防、水资源保护与治理为重点的一批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构筑供水安全、水质良好、管网配套、覆盖城乡的给排水网;加强跨区域引供水的综合协调,探索跨区域水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小舜江、新昌江、浦阳江、鉴湖等水源地保护力度,继续实施浙东引水工程,建设钦寸水库、永宁水库、夏泽水库、隐潭水库、绍兴第二水厂等工程,全市新增年供水能
图4-3:绍兴市“十二五”时期水利工程图(图略)
力5亿立方米以上。加快城镇截污治污工程、城市水环境整治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确保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率达到100%。实施重要江河水库堤坝加固工作,完善高标准防洪抗灾体系建设。到2015年,绍兴水源保障更加巩固,水系生态进一步改善,农林水利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建设比较完善的高速信息网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建设。以构筑高速信息网为目标,加快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和应用,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网络,逐步实现跨县(市)域行政区的“三网融合”。重点开展电子政务系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住房信息系统、数字绍兴空间地理框架和基础测绘等载体建设,完善城乡基础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系统、互联网应用和“一卡通”工程。深化信息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信息技术标准的衔接和统一,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促进大型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的联建共享。到2015年,初步建成“数字绍兴”、“智能绍兴”。
五、建设创新型城市
以“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为目标,坚持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的创新之路,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全面构建区域性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继续做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以“八个一批”建设为载体,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到2015年,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左右。
专栏8:“八个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1、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到2015年,全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家以上,其中省级50家以上、国家级5家以上;
2、新增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到2015年,全市累计建成企业研究院1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90家;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3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
3、建设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到2015年,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公共科技创新平台10家以上,建立重点实验室、科研实习基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以上;
4、加快一批科技孵化器建设。到2015年,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以上,建成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0家以上;
5、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五年内,全市新实施500 项左右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6、引进一批大院名校创新资源。到2015年,各级政府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0家;
7、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到2015年,在先进制造业体系中布局建设5个以上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8、创建一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到2015年,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市、区)、园区5个,培育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400家。
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按照构建绍兴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以38 个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为重点,提升现有6 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政府主导的科技研发平台。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依托国家、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和新兴产业功能区,加快孵化器建设。发展技术评估、咨询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合作,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强中纺院江南分院、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绍兴分院、华夏研究院等建设。规划建设“绍兴科技城”综合性创新平台,形成绍兴重大研发机构的集聚地。
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确立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重点扶持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重大科技项目和优势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探索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到海外设立、兼并和收购研发机构,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结合绍兴主导产业发展,组织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先进技术,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强化企业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做好高新企业认定和服务工作。形成大型创新企业为支柱、中小科技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统筹财政科技经费使用,重点促进科技攻关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财政资金带动全社会投入,力争到2015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145亿元。强化科技投融资支撑,创新扶持科技金融发展的新型组织和产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培育创业投资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把教育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基础教育基本均衡,高等教育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前列,办学质量走在全省同类地市前列,基础教育若干重点领域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15岁以上的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均衡度,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保持在
98.5%以上。启动“教育优质均衡乡镇(街道)”创建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的基本均衡。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对接绍兴地方经济,打造绍兴职业教育“高技能、高素质”品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把绍兴文理学院申办绍兴大学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力争早日达到教育部大学设置的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教育投入比例达到省规定的要求。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境内外著名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实施残疾学生十五年免费教育。“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易地新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镜湖校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分校区及浙江技师学院等建设工程。
(三)加快人才强市建设
全面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以《绍兴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统筹培育“六支人才队伍”,加快建设“重点人才七大工程”,强化人才在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到2015年,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层次协调的人才队伍,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超过9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