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专栏4:绍兴市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发展重点

产业领域

发展重点

纺织业

化纤、织造、染整、服装服饰、家纺、袜业、领带、贡缎、产业用纺织品等;

化工产业

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

机械制造产业

制冷设备、厨具电器、铜加工、纺织机械、汽车关键零部件、仪器仪表、微特电机、精密轴承、特种泵阀、新型密封件、锻压设备等;

食品饮料产业

黄酒、饮料、特色食品、绿色农产品加工等;

珠宝首饰产业

珍珠首饰、贵金属生产经营等;

建筑业

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项目总承包等。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提升工程,以绍兴县纺织、诸暨大唐袜业、上虞伞件、嵊州领带、新昌轴承等块状经济为重点,完善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机制,促进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积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整合资本链,推进生产环节向两端延伸,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推进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探索区域品牌建设路径和方式,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为城市品牌。经过五年发展,形成一批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著名产业品牌和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批“优、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来抓。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农业。“十二五”时期,稳定年产粮食100万吨左右,自给率稳定在50%左右,确保粮食供给安全。
  加快推进“两区”建设。完善“一心、二层、三带、四区”的市域农业布局,以万亩连片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良种、良技、良机相结合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科技领先、管理科学、营销有效的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产品标准化、农业经济生态化。到2015年,全市累计建成7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功能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市的60%以上;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0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50个左右,园区各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
  图2-2:绍兴市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和万亩连片粮食生产功能区分布图(图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流通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按照“注重特色、做大规模、提升产业化水平”的要求,重点发展茶叶、蔬菜、畜禽、水产(珍珠)、花卉苗木、干鲜果和竹木等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种子种苗业,建设一批全国知名农业品牌基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大外建基地、外引资源、外拓市场力度,发展开放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主题农庄、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努力成为长三角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三、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市域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努力形成区域优势互补、主体功能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着力建设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一)推进新型城市化
  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做大做强绍兴中心城市,提升县城集聚能力,扎实推进中心镇和小城市建设,提高市域城市化水平。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3%以上。
  加快建设绍兴大城市。坚持大城市“统一规划、合力共建”原则,优化中心城市行政区划,强化“西接北进、沿湾开发、东向拓展”的城市空间导向,完善中心城市“一心、三片”空间结构,加快中心城市融合发展,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提高大城市综合能级。镜湖新区要按照“城市核心、城市绿心”的定位,高品位地推进镜湖核心区块建设,合理开发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加快东浦开发建设,建成行政管理中心区、服务全市的中央智力区、生态功能调节区和城市休闲旅游观光区。越城片区要按照文化旅游名城的定位,加强古城保护,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5A级全城旅游景区,建成商务集中区和古城文化展示区。柯桥片区作为绍兴大城市的重要组团和绍兴县的县域中心,要按照“国际纺织创意之都、现代商贸休闲之城”的定位,推动市场与城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建成现代气派的魅力新城。袍江片区要按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要求,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建成生产服务新城。坚持中心城市片区之间分工合作、抱团发展。以建设环镜湖商务休闲综合体、迪荡湖休闲区、轻纺国际贸易区、“两湖”休闲旅游区等25个城市综合体为载体,加快片区融合发展;健全中心城市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建成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柯桥站交通枢纽等重大交通设施工程和奥体中心、文化中心、科技馆等重大公用设施工程,增强城市集聚、辐射、服务、创新和枢纽功能,全面提高绍兴大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努力把绍兴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体现紧密型片区格局、具有综合性城市功能、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
  图3-1:绍兴大城市25个城市综合体布局图(图略)
  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加快县域中心城市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县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促进强县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诸暨市建成为环杭州湾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承启浙江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节点城市、具有“古越文化”底蕴的山水生态城市;上虞市建成为浙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型城市、浙东新商都、具有滨江特色的生态城市;嵊州市建成为联接浙江四大都市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富有现代集群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城市、浙东山水园林宜居型的文化旅游城市;新昌县建成为环杭州湾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生态型产业基地、以宗教文化和自然山水为特色的旅游名城。
  积极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加快中心镇道路、公交、客运、供水、排水、电力、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镇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提升中心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功能。有序发展20个省级和8个市级中心镇,重点扶持以诸暨市店口镇、绍兴县钱清镇等为代表的经济重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大力提高中心镇集聚程度和建设水平,形成一批有产业支撑的工业镇、商贸镇、旅游古镇和卫星镇,努力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载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

  专栏5:28个省、市级中心镇
  20 个省级中心
  镇皋埠镇、钱清镇、杨汛桥镇、平水镇、大唐镇、店口镇、崧厦镇、章镇镇、丰惠镇、长乐镇、甘霖镇、儒岙镇、兰亭镇、福全镇,枫桥镇、牌头镇、次坞镇、小越镇、黄泽镇、澄潭镇。
  8 个市级中心
  镇马鞍镇、璜山镇、五泄镇、沥海镇、道墟镇、崇仁镇、三界镇、大市聚镇。

  (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强化兴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繁荣农村经济,增强农民创收能力,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形成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
  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农民务农技能,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搭建农民自主创业平台,优化农民创业环境,增强农民创业意识,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农村服务业,适度发展乡村生态工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健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机制。
  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深入推进中心村培育工程,修编完善中心村建设规划,重点培育建设100个左右的中心村。加快跨村、跨乡镇(街道)的集中居住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聚。深入开展“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工程,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集中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村庄绿化、亮化、洁化、美化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农民饮水安全工程,电气化村覆盖面达100%。统筹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完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引导连锁超市、农资供应、金融、邮政等服务业在农村社区设点。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广电惠民工程,建立“村村通”、“村村响”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气象监测预报能力。力争到2015年,让全市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接近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促进市域协调发展
  顺应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突破区域行政边界,创新共建共享机制,合力推进滨海新城开发建设,统筹嵊新集约发展,打造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按照“临湾开发、中心提升、两翼拓展、南部统筹”的总体思路,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潜力,优化“三群三带五区”的绍兴区域空间总体布局,确定合理空间开发秩序,明确区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大主体功能定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明确、优势互补、协调有致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图3-2:绍兴市区域空间布局图(图略)
  根据区域空间布局,大力提升沿杭州湾、沿曹娥江、沿杭金衢高速公路三大产业带,加快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等大平台建设,通过高效集聚大产业、大项目和大企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绍北、诸暨、嵊新三大城镇组群,强化绍北城镇组群沿湾提升发展,加快诸暨城镇组群联动发展,推动嵊新城镇组群在绍兴南部的崛起;严格保护会稽山、龙门山、天姥山、四明山、沿杭州湾等五大生态功能区,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城镇、产业、生态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
  加快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全面贯彻实施省政府批复的《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遵循整体规划、分片推进、创新体制、合力共建的原则,编制完善各区块详细规划,强化各区块规划的衔接整合,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功能结构,加快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空间格局,统筹推进各区块融合联动发展,合力建设具有江南风貌和滨海风光的现代产业新城和生态宜居新城。江滨核心区要建成杭州湾区域生产服务与创新中心、绍兴城市副中心、现代产业服务基地、滨海新城的服务中心和地标;绍兴县滨海工业区要建成以新型化纤和绿色印染研发生产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城区、国际纺织制造中心和绍兴重要港口区;杭州湾上虞新区要建成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城区和综合物流枢纽。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重点建成世纪大道、滨海大道、曹娥江大桥等“十路三桥”工程,构建通畅快捷的“三纵三横”路网框架;加快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市政公建设施建设,基本建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按照各区块产业定位,坚持“优、高、新、特”的产业发展导向,加强招商选资,大力发展空港经济和物流经济,加快形成滨海新城LED光电(深圳)产业园等一批现代特色产业园区,努力把滨海新城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承接国际先进产业的先行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组成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