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积极推进无障碍信息交流和服务。有残疾人参加的由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的大型活动、重要会议,应当提供语音、文字提示和手语等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省及市(州)电视台在新闻等栏目中加配手语,在播出或重播电视节目时加配字幕。公共图书馆、基层文化站要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为残疾人获取信息提供方便。公共服务机构、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视觉引导等无障碍服务。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
3.各级人民政府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纳入民生工程,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补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全省每年为1万户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十二五”期间,除三州外的全省 18个市的主城区和条件较好的县(市)实现无障碍全覆盖。
(十一)法制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强残疾人法制宣传,促进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完善残疾人维权机制,以解决问题为重心加强残疾人信访机制建设,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
---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政策研究,继续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
---实施“温暖万家行”,为50万贫困残疾人送温暖。政策措施:
1.依法修订《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在研究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时,积极听取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意见,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和特殊困难制定政策措施。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宣传活动,对 500名基层残联维权工作者开展法制教育培训。
2.注重发挥法律监督作用,积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支持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严厉打击遗弃残疾儿童、虐待、侮辱残疾人等侵犯残疾人权益的刑事犯罪活动。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城乡建设、卫生、残联等部门要对残疾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等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3.健全残疾人法律援助体系。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残联、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援助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残疾人接受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门槛,扩大受助范围。在全省各市(州)及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使残疾人就近、就便获得法律帮助。
4.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和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信访案件查处、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引发越级进京非正常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的,建立专项通报制度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5.加强残疾人事业政策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办好四川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为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持。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6.实施“温暖万家行”项目,“十二五”期间为 50万贫困残疾人送温暖。
专栏2 主要助残服务项目
---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资助托养机构100家,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15万人次补助。
---实施家庭无障碍项目,为5万户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实施就业援助项目,扶持10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实施扶贫解困项目,帮助30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实施创业和职业培训项目,对10万人次残疾人进行创业和职业培训。
---实施地震伤残人员康复项目,为全省地震致残人员提供康复服务。
---实施0-6岁残疾儿童康复项目,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
---实施精神病患者关爱行动项目,帮助10万贫困精神病患者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
---实施“扶残助学”项目,帮助20万人次残疾学生接受教育。
---实施“温暖万家行”项目,每年春节前为50万名以上的贫困残疾人送温暖。
---实施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对10万人次农村残疾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实施文化进社区项目,组织100万残疾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实施助残健身工程项目,组织100万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四、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将本纲要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民生工程及部门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加强对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力度,落实上级残联对下级残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协管责任。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残联机构设置,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进一步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十二五”期间,县级残疾人组织规范化达标率达到100% ,乡镇(街道)残疾人组织规范达标率达到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