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绍政发〔2011〕2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绍兴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领域已集聚644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3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20.4%。从产业细分看,机械装备产业加快向机电一体化、装备成套化方向发展,2010年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实现销售收入560亿元;纺织化纤、金属加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快向功能性纤维、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拓展,2010年新材料领域实现销售收入414亿元;医药产业积极向生物医药领域延伸,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此外,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0年以环保装备及节能电光源为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1亿元,以太阳能光伏及风电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52亿元,以新型平板显示、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与此同时,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热情持续高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74.9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总量的26%,较之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项目持续投入将有力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2.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集群化特征日益明显。如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绍兴县、新昌县的纺织机械,诸暨市的数控机床等产业均呈现块状分布特征;新材料领域,绍兴市区及绍兴县的化纤及纺织新材料、诸暨市的金属加工及金属新材料等产业也呈现鲜明地域特色;生物医药领域相关企业主要集聚在嵊新区域;节能环保领域,诸暨店口、牌头等地集聚了大量设计制造除尘装备、气力输送设备、烟气脱硫设备等节能环保装备生产企业,上虞市集聚了近200家节能电光源相关企业,基本涵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新能源领域,绍兴市区、绍兴县和上虞市的104国道沿线已初步形成涵盖单(多)晶硅炉设备制造、高纯硅原料生产、单晶拉制(多晶铸造)、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发电系统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带。此外,绍兴市区还集聚了一批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新型电子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电子信息企业,初步形成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板块。
3.优势企业不断涌现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一批优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逐渐成为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涌现出盾安控股、三花控股、卧龙控股、万丰奥特集团等全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新材料领域,古纤道新材料、嘉利珂钴镍材料等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新和成和新昌制药厂是国内维生素类和抗生素类药物的重要生产基地。节能环保领域,上虞阳光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企业,已成为国内节能照明领域的领跑者;诸暨菲达环保是我国环保装备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在大气污染治理装备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新能源领域的向日葵光能科技成为绍兴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
4.科创能力持续增强
创新载体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6家,省级区域科创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74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2家,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成果方面,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如环保装备领域,近年来仅诸暨菲达环保就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火炬计划6项;节能电光源领域,近年来共开发新产品、新材料300余项,有7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实施火炬计划8项,获专利200多项,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12项;新能源领域,晶盛机电单晶硅结晶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碧晶科技自主掌握了物理法高纯硅产业化生产工艺,向日葵光能科技光伏电池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国际一流水平。
(二)面临形势
1.科技创新孕育产业变革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纳米技术、复合材料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新一代宽带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先进计算技术等重要领域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一场以绿色、健康、智能和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正风起云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金融危机催生发展热潮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美国的“创新战略”、欧盟的“2020战略”、日本的“未来开拓战略”,无一例外地指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也作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并明确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预见,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主流。
3.政策集中扶持产业创新
在2010年初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指出要在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国际合作、财政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及技术产品指导目录也正在制定。同时,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规划和扶持政策也将陆续出台。总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步入政策集中扶持期,将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