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提升跨区域机动和多点救援作业能力。加快省武警部队救援队建设,2012年年底前形成战斗力。依托省辖市、县(市)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加强装备保障。建立健全军地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解放军、预备役部队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加强各级卫生、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行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地震救援救助和抢险保通能力。支持豫北、豫南区域性地震应急联队正规化建设。积极推进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
(十七)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结合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人防疏散基地和学校等公共设施,依法规划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需的供水、供电、排污、物资储备等设施设备。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规定标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省辖市、县(市、区)要在2013年前完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其他地方在2015年前完成建设任务。学校、医院、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完善地震应急避难设施和救生避险设备,并确保功能完善、运转正常。
(十八)提高地震应急救援保障水平。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机制,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和地震、公安、消防、民政、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要配备应急通讯和应急供电设备,确保应急工作人员24小时通讯畅通。
六、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十九)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会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定期进行应急避险救助演练。发挥社会力量,大力推进我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和地震安全社区建设。2015年前,各县(市、区)至少在高中、初中、小学各建设1所示范学校,各省辖市至少建设1个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1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在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建设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防灾减灾日和唐山大地震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主动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积极鼓励制作富有时代特色、通俗易懂的地震科普作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逐步使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