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师生专业化素质提升计划
完善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改革培养培训模式,实施每五年一周期的校长、教师全员培训。结合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实施教育名家培养计划。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定期培训和社会实践制度。推行教师教书育人专业能力综合评估,开展“假期集中学习”、“百名校长大练兵,千名教师大比武”活动,每年举办教师特长能力素质大展演活动,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办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各类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十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结合国家藏区教育支持政策,深入实施四川省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对牧区教育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教师工作周转用房建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设施设备、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推进我州教育均衡发展。
(二十八)地震灾区中小学教育提升计划
以提高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为重点,全面提升灾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灾区学校教育设施设备的管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加强灾区学校校长培训,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灾区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灾区中小学对口交流和帮教支教制度,巩固和完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教育交流合作。
(二十九)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
抓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国家改革试点项目,加大“9+3”免费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9+3”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深入推进“9+3”免费教育计划,加强与“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学校的联系沟通,强化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探索藏区人才培养科学模式。建立和完善确保我州“9+3”学生健康成长的管理、教育和后勤保障等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学生录取机制,深化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促使学生顺利就业。办好我州职业学校,力争将我州职业院校纳入“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学校范围,促进我州职业教育整体提升。
(三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工作机构,建立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资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健全普通高中学生和特教学生助学体系。确保每一学段的每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
(三十一)教育交流合作推进计划
加大教育对外宣传,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以教育开放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开放性人才。加强与周边省、(市、州)区域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灾区与援建省(市)教育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消化吸收州外先进的办学模式、优秀教材和课程资源,推动观念更新和教育创新。鼓励办好州内外合作学校和一批州内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校长和骨干教师州外培训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加强与州外学校合作办学,引导州内外合作办学向高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九章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二)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
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城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扩建、改建现有公办幼儿园,合理规划,加大投入,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逐步解决城镇幼儿园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充分利用办学布局结构调整后富余的校舍和社会资源举办农村学前教育。到2015年,确保全州每一个人口较为集中的中心乡镇有1所公办幼儿园。
(三十三)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现全州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薄弱学校,按新课程要求完善全州中学实验设备,逐步使全州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配备、图书、体育场和绿化美化面积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继续深入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综合水平。打造一批管理规范、质量一流、州内外知名的寄宿制示范学校。
(三十四)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工程
全面改造独立高中基础设施,使全部独立高中办学条件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提升现有高中办学水平,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多样化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建设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特色普通高中。加强高中教师培养培训,提高研究生学历教师比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到2020年,全州所有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力争建成1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州级特色普通高中。
(三十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创建10个左右新能源、新材料和循环经济培训专业,建成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专业和精品课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覆盖一二三类产业。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普遍建立稳定的合作办学和用工招聘关系,建成覆盖主要行业和职业的培训认证体系,年培训认证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到2020年,州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全部达到省级合格标准,全州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比例提高到20%。
(三十六)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实施国家、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新建特殊教育学校2所,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2所。配齐特殊教育师资,强化专业准入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培训计划,提高专业水平和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教师评优表彰中提高特殊教教师比例。
(三十七)双语师培基地建设工程
提升教师教育、培训的基础保障能力,按照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化的标准,新建1个适应我州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双语师资培训基地(中心)。加强师资培训基地的相关配套建设和发展能力建设。力争将阿坝州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成为起点高、功能多、承配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三十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民族教育跨越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民族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城镇建设整体战略。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全州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班班通、堂堂用”,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数字化校园全面普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实现现代化。
(三十九)阿坝师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培育一批适应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质量优异、水平领先的学科、专业。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资助建设一批优秀教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全面完成灾后重建,推进藏汉双语预科教育基地建设。
(四十)“园丁家园”建设工程
编制全州教师职工住房总体规划,利用国家、省、州政策,大力加强教师工作周转房建设。相对集中建设5000套工作周转房,使广大教职员工安居乐业。到2015年,全面解决校园内住宅挤占教育用地和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章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四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加强校外教育,办好办活青少年活动中心(场所)。坚持学科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四十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满足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实施需要,全面建设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建立普通高中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帮助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基本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需求。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完善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增强实验、实习、实训的实效。建立覆盖全州的社会实践基地,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就近参加社会实践。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和课程标准,减少课时总量,降低过高的课程要求。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探索建立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全面规划和建设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中心,推动校外活动中心延伸到乡镇和社区。
(四十三)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鼓励、支持普通高中立足学校历史、传统和优势,经过提炼和打造,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推进学校办学模式、育人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促使全州每一所高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发展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施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标准,促进人才培养有机衔接。完善职教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引导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转化。
第十一章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四)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落实《
义务教育法》关于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规定,理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州上集中力量办好高中阶段教育,并加强对县级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筹协调,加大州级政府对县办教育扶持力度。注重发挥乡镇在参与和支持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完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监测体系。加快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进管、办、评分离。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在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的基础上,逐步实行集中化办学。实行高、初中分离办学,基本形成以高、初中独立办学为主,完全中学为辅的中学办学格局。
(四十五)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认真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创新发展,建设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民办学校。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州、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民办学校。建立民办教育服务平台体系,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将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点,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高中学校和幼儿园,扩大全州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资源总量。
(四十六)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健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四十七)开展扩大办学自主权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