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就业水平。以户户有就业为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政策支持,对企业用人给予政策鼓励,对困难群体加大政策扶助,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对市场供求及时跟踪引导,对失业进行预防和调控。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长效机制。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把高校和“9+3”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促进农民工就业,扶持困难人员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5年转移输出4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9.8亿元。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组织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加强基层服务机构建设,联网全国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失业预警机制。5年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规范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和职务消费。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人有保障”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拓展筹资渠道,加强基金和资金监管,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警机制,提高保险待遇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推进“新农保”全覆盖,实现省级“一本通”管理。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加快实施“蓝天计划”和“霞光计划”,落实优待抚恤政策。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商业保险。“十二五”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8.4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0.3万人、失业保险4.8万人、工伤保险7.1万人、生育保险2.5万人。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不断调整和完善工时、休假、劳动保护等劳动标准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工资指导线,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处理劳动纠纷,严厉打击拖欠工资行为。
第三节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高度关注人民健康,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执法监督所标准化建设。启动妇幼保健机构等级创建工作,并为每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保健人员。加强重点旅游集镇和旅游沿线乡镇、旅游景区急救站建设,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为每个行政村建设1个村卫生室。认真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公共健康管理水平。到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2岁。
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加快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辅,建成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四项制度。保障范围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提高保障标准,不断缩小不同制度保障水平差距。加快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鼓励工会等人民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维护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形成有序竞争机制;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倾斜,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州、县、乡三级医疗服务架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加快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加快州、县民族医药机构建设,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开设民族医药科室,逐步在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藏、羌医药科,配备中、藏、羌医药人员。开展民族医疗机构创等达标工作。加强中藏医药研究与成果推广,探索中藏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可行途径。普及中、藏、羌医药服务,提高中医药参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第四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综合体育训练馆、游泳馆、体育场、体育训练基地、全民健身中心、农牧民健身工程等项目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加快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倡导有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全面贯彻实施《
全民健身条例》及《阿坝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意见》,丰富扩大体育健身内容。组织、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实行全民健身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开展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创建评比活动。贯彻实施中小学生《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
强化业余训练和竞技体育。加强青少年业余体校建设,强化训练和管理,优化调整、巩固提高摔跤、柔道、篮球、足球、田径、拳击、民族马术、民族式摔跤、珍珠球等现有项目,重点发展摔跤、柔道、篮球、足球、民族马术、民族式摔跤、珍珠球等优势项目,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强化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全力备战第十二届省运会和第十四届省民运会,办好第十三届州运会。
发展体育产业。支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市场,引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着力培育有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体企业。发展以山地户外运动为主的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国际和国内自行车、汽摩拉力赛等大型体育项目,建设旅游沿线自驾游露营基地,促进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努力拓宽体育彩票市场,扩大销售额。
专栏30 “十二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 建设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网络;新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务输出基地;新建救助站、福利院、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劳动争议仲裁院、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实施金保工程一、二期工程。
|
卫生事业
| ◇疾病预防机构标准化建设。州疾控中心达市(州)级二等标准,汶川、理县、红原疾控中心达县级一等标准,九寨沟、茂县、马尔康、金川、若尔盖、阿坝、小金、黑水、松潘、壤塘疾控中心达县级二等标准。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设州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州急救中心、12个县级急救分中心、6个重点旅游集镇急救分中心和43个旅游沿线乡镇、旅游景区急救站。采供血机构服务体系建设。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将州人民医院和茂县、阿坝、若尔盖县人民医院建设成片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其余县人民医院达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实施乡镇卫生院六位一体标准化建设,漳扎镇、川主寺镇、水磨镇、映秀镇、观音桥镇、日隆镇中心卫生院达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其余中心卫生院达一级医院标准;其他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逐步达到一级医院标准。全州342个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重点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开展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包虫病、氟(砷)中毒、克山病等地方病防治,建鼠疫检疫站。开展结核病、艾滋病、肝炎、麻风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完善计划免疫冷链设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系统。
◇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建设战略。建成省级名中医工作室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科1个,精品中医院1所。
◇制剂室规范建设(GPP)认证。州藏医院和若尔盖县藏医院藏药中心制剂室完成GPP认证,在茂县建立羌药中心制剂室。
◇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新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立食品药品网络监管体系。
|
体育事业
| 建设综合训练馆、游泳馆、体育场、体育馆、室内全民健身中心、业余体校、若尔盖县赛马场、九寨沟国家高原女子足球训练基地、篮球训练中心、九顶山滑雪场、田径训练基地、汶川体育公园。
|
第五节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健全灾害防治体系。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和技术体系,加强地震、地质、气象等灾害防治,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突出抓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实施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推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建设,建立和完善州、县、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改进防御信息传达、灾害信息上报方式,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
加大重大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力度。根据威胁大小、危险程度,对全州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安排勘查治理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末完成70%的隐患点勘查任务。对威胁人口多的隐患点实行工程治理,对威胁人口少的隐患点居住户实行避让搬迁。
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在州、县相关职能部门增设应急管理科室,设立乡(镇)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建立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和备案审查机制,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县级政府的风险隐患排查制度。加强应急管理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加快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强化应急指挥信息通道建设,充分整合应急管理资源,提升政府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建立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工程建设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装备、救灾应急指挥平台、地震小区划、灾害信息管理数据库和综合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建设阿坝州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健全救灾物资采购、储备和更换机制,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社会、个人资产依法紧急征用机制、补偿办法。加大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力争实现全民识灾防灾。
加强社会捐助管理。完善社会捐助互助体系,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规范救灾捐赠工作,建立捐赠物资接收管理制度。
第六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建立健全宗教事务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社会公共服务,逐步实施宗教活动场所“六有一无、五通四覆盖”工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自治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信访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政治民主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执政,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加大对信教群众和寺庙僧侣的法制宣传教育,确保信教群众和僧侣爱国爱教。
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的方针,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坚持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公示财政补助、补贴资金使用去向。加大对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第七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爱国主义、社会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典型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思想道德建设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加快转变落后观念和守旧习俗,树立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精神家园建设,珍惜援建成果,加强感恩教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铸就“团结、坚韧、苦干、进取”的阿坝人文精神,树立灾后新形象、新风貌。
第八节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认真研究和解决新时期国防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对策。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努力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和“双争双评”活动,做好征兵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落实伤残军人优抚政策,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完善州、县人防机构,加快人防指挥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实人防力量。加大《
人民防空法》、公民避难知识宣传力度,增强全民人防意识。
第九节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全面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重点地区和特殊行业场所综合治理、“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政法、公安基础设施和维稳力量建设。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决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社情民意调查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深化反分裂斗争。筑牢反分裂维稳基础,建立健全长效维稳机制。强化维稳队伍建设,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完善社会完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人民群众政治鉴别力和是非判断力,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及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