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布局,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和民族传统工艺等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藏羌文化走廊建设,规划建设羌族文化体验区、九寨沟文化产业园,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
第五节 推动文化“走出去”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渠道、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运作方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交易平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建成阿坝信息高速公路,将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全面运用于文化产业,使文化传播力越来越强,文化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辐射区越来越远,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专栏27 “十二五”期间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实施广播电视光纤干线、乡村寺庙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建设工程,乡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州、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用房,实施县级电影院和乡镇农村电影放映设施设备建设项目。新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综合性剧场、文物管理所、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新建阿坝州民族博物馆、安多藏族博物馆、嘉绒藏族博物馆、觉囊文化陈列馆等;新建藏汉语言文字编译基地、出版物译制中心。
◇文化遗产保护。维修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宗教文物、馆藏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保护红军遗址、遗物等红色文化。
◇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送演出、展览、图书到农牧区;支持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培训文化人才。
◇新闻出版。成立少数民族文字培训中心和新媒体拓展中心。健全出版物市场监管体系,完善乡镇发行网点,建设新华书店。
|
第十二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更加注重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强化资源管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理念,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严格资源管理,综合运用工程、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等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健全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资源就地转化尽可能最大化,坚持原矿不出州,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资源开发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规范水电、矿产等资源转让。到2015年,矿山治理达标率达到8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到75%,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50%。基本实现矿产资源有序合理开发。
第二节 节约利用资源
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和雨污分流排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利用。加快农牧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水源点和重点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建立江河和地下水质监测网络。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促进节约用水。
节约土地。充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和条件,盘活存量土地,促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坚决纠正征地中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节约能源。充分发挥价格、税收、信贷等政策杠杆作用,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政策导向,加大节能力度。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工作。构建一体化智能电网,降低电力运输消耗。积极推广清洁燃料汽车,发展绿色交通,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等高效节能产品。
节约材料。引导和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限制过度包装,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提高建筑物质量,延长使用寿命,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推进木材、金属材、水泥等的节约利用。
专栏28 “十二五”期间节能重点工程
|
◇节约石油。在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实施节油措施。
◇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新型墙体保温、防火材料和节能产品等。
◇绿色照明。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以及住宅中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系统等。
◇政府机构节能。政府机构建筑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改造,在政府机构推广使用节能产品等。
◇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更新监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
|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推动工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布局,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发展氯酸盐与电石“废气”利用、氯酸盐“尾气”与“蓝宝石”结合再利用以及电石、铁合金余热发电等项目,加快建设茂县土门循环经济园区。
推进粉煤灰、冶金和化工废渣及尾矿等工业废物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生态农业模式,加大对秸秆、农膜、禽畜粪便等农业副产物的循环利用。支持回收利用废纸、废旧金属、废弃电子产品等,加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废旧资源利用率达到50%以上。
第四节 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大碳汇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增加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碳交易;加快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等低能耗产业发展。
强化减排力度。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削减存量,科学控制增量;合理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规模,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推进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
提倡低碳消费。鼓励低碳消费,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注重消费环节再回收。财政资金优先采购节能环保标志产品,推广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高效节电新光源和节电控制装置。倡导使用电动和混合动力公共交通工具。建筑设计引入低碳理念,开发绿色节能环保建筑,对城市住宅实施节能、保温技术改造。推广太阳能光热、太阳能房,实施“光伏屋顶计划”。
第五节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推进草原沙化治理。坚持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和湿地保护力度,推进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建设。加强森林和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促进林草植被有效保护和生态功能稳定发挥。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生态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与治理并重,健全污染防治体系。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加大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加快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推进垃圾、污水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高垃圾、污水处理率。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强化污染源防治力度,开展烟尘、粉尘、噪声和汽车尾气治理。
专栏29 “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
◇天然林资源保护。人工造林33万亩,封山育林665万亩,森林抚育及低质低效林改造157万亩。
◇退耕还林。新增退耕还林造林面积30万亩,配套封山育林65万亩、树种改造20万亩、食用菌188万袋、补植补造20万亩。
◇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恢复填沟还湿1560公里、草场围栏2267公里,治沙还湿100万亩,生态移民2530户。
◇地震灾后植被恢复。人工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干旱河谷人工造林50万亩。
◇川西北防沙治沙。完成林草管护19500万亩次,林草植被恢复390万亩;建设监测中心、监测站、监测点;鼠、虫害防治4500万亩;湿地恢复450万亩;建设综合治理示范区、产业示范基地4500万亩等。
◇退牧还草。围栏封育草原1510万亩,草原补播453万亩;新增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封育草原1534万亩,草原补播460万亩。
◇草原沙化治理。治理沙化草原121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1280万亩。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万亩,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315万亩。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治理。
◇干旱河谷治理。通过植被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种草养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改变耕作制度、建设农村沼气等措施加大干旱河谷治理。
◇污染防治。工业企业污染实行全防全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率达到100%;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全部进行治理并实现达标排放。
◇饮用水源地保护。全州已划定的城镇及建制乡镇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全部进行隔离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标牌,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创建生态县。力争马尔康、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金川、小金、红原、壤塘县完成生态县创建工作。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力争全州创建省级生态乡镇60个。
◇能力建设。林业防火、地质灾害监测和应急、环境信息、监测和应急等能力建设。
|
第十三章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消除发展障碍。
第一节 加快推进各项改革
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广泛集中民意,凝聚民智,提高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健全市场机制,切实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度,配套推进劳动就业、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州县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
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完善投资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推出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解决项目投入。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和民生领域。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依法保护其合法经营,促进公平竞争。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完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制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促进其合法经营和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及其他要素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形成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市场法制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比较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比较规范,政府依法调控和监管市场、国内外贸易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二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形象推介。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学校、民众、媒体等参与,注重地区形象策划与传播推广。挖掘个性特质,明确形象定位,选取新能源锂制造、旅游等极具竞争力行业,对相关产业进行整体包装,全方位打造地区形象;征集形象推介语,确定宣传口号;通过社会征集和政府投入拍摄形象宣传片等,开发形象识别系统;结合推广对象习惯,选择合适推广媒体,制定形象推广计划,通过举办会展、投放广告等手段宣传推广地区形象。
大力招商引资。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引导外地资金和技术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贸产品、出口企业、优势产业,积极拓展外销市场,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企业“走出去”,培育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进口。发展服务贸易,鼓励外资参与旅游业国际化服务。
第十四章 建设和谐阿坝
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努力建设和谐阿坝。
第一节 加强人口管理
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施“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少生快富”三项制度,深入开展“三结合”帮扶工作,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支持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健全计划生育流动服务体系。
推进人口事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围绕少生、优生、优育、优教和生殖健康,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实施“关爱女孩”工程,转变婚育观念,逐步实现生育文明,促进人口性别比平衡。落实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推进“两纲”目标实施,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养老服务、医疗救助等面向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权益。
第二节 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