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战略机遇。国家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优先地位,给予了特殊政策支持。州委、州政府建设四川经济西进的桥头堡的重大部署与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高度吻合,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我州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推进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搞好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机遇。
  长期机遇。中央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的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我州来讲,潜力巨大,将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推进重点产业项目,是我州发展新型经济,建设民族地区新的增长极的长期机遇。
  独特机遇。国家和省正在研究制定促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专项规划。这将有利于保持地震灾区支持政策的连续性,用好这些政策,放大政策效应,不仅有利于灾区恢复振兴,也有利于解决全州的发展难题。通过对口援建,我州与援建省、市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发展好友好合作关系,必将有力增强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特别机遇。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四川藏区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和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把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大力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开展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州的发展,为我州与全国人民同步实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仍是我州最大的问题,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层次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节能减排压力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十二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大机遇,谋划大发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我州跨越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第一节 指导思想及发展定位


  “十二五”期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四大机遇”,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爬坡上行,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方向,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保障,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一强一地两区”的宏伟目标。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
  全面提升“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以现代农牧业为主体引领第一产业发展,以资源的全面转化和投资结构优化提升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精品区建设加速服务业的发展,把我州建设成为四川经济西进的桥头堡、民族地区新的增长极和新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增强发展不足的危机感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当前有利发展形势,把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作为解决我州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明确跨越发展的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整合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就地转化率,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以园区为载体,发展若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质量兴州”战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统筹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乡资源共享、市场互动、产业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协作共赢,开放发展。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思想观念大变革。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深度融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援建省市的全方位合作,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区,加强与其它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互补共赢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将“一场两园十大工程”作为重大标志性工程重点突破,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一强一地两区”奋斗目标。全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5位。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具备国际化的信息服务和人才队伍,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成为资源开发和转化的先进地区,电能有效转化率达40%以上,矿产品50%以上在州内加工生产,其他资源产业化水平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吸收州外资源进州加工并达到相当规模;成为民族团结、稳定和富裕的模范区。财政保障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功能明显加强,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成为支撑,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2015年达到500亿元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8亿元、286亿元和176亿元。辖区内财政总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
  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在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民族医药、高端商务、会展等领域重点培育、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按照省下达目标,完成节能降耗任务。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3.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0%,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7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人才总量达到11.6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在7.9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分别达到26.2%和78%。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财税金融、资源价格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5年累计到位国内省外资金2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
  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6%,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极大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基本稳定,食品和药品安全卫生有效保障,幸福满意度极大提高。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祥和,成为民族团结、稳定富裕的模范地区。

  专栏2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2010年

  实际

  2015年目标

  “十二五”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全州生产总值(亿元 )

  132.8

  500

  28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14662

  52748

  26.5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6.7

  50

  24.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62.4

  500

  6.7

  预期性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856.3

  3000

  28.5

  预期性

  城镇化率(%)

  31.3

  40

  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

  预期性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6.5

  7

  年均提高0.1年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939

  28314

  12.2

  约束性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3741

  7406

  14.6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23.26

  26.94

  3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1

  3.9

  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24.2

  26.2

  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

  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

  1.016

  0.864

  -15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40.5

  35

  -2.87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18.06

  20

  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

  预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其中:

  化学需氧量(COD)(万吨)

  氨氮量(万吨)

  二氧化硫量(SO2)(万吨)

  

  0.89

  0.07

  0.41

  

  1.0

  0.1

  1.0

  

  2.4

  7.4

  19.5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7.9

  7.9

  --

  约束性

第三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