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农业现代化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各县区要选择若干个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探索建立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优化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布局,不断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能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设施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市、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完善主要作物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技术。
(二)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手段。按照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要求,探索建立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业务。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大力开发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创新气象为农服务载体,进一步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气象科技应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农口联合会商制度,共同分析气象条件对农林渔业的影响,研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指导、服务农业生产。
(三)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积极组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实人工增雨作业经费,完善装备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生态改善、森林防火中的重要作用。
四、大力改善对农民群众的气象服务
(一)积极开发和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重视开发农村休闲观光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围绕农村群众日常起居、交通出行、旅游休闲、养生保健等,加大生活类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供给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
(二)着力扩大农村人口气象信息覆盖面。加快建立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电视、电台、手机短信、农民信箱、网站、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传播载体,形成农村气象信息播发的立体网络。在农村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区,通过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气象警报器等设施,拓展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依托专门气象服务渠道、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逐步推进气象信息服务进村、进社区,为广大农户提供就近便捷的气象服务。
(三)加强农村气象科普教育培训。借助各类宣传阵地,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开展“千村万户”气象培训工作,将气象知识纳入乡镇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培训、农民学院和农村教育内容。
五、切实加强对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