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市场创新拓展。坚持和完善外贸扶持政策,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重大展会,切实加强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和应对体系建设,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促进外贸出口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贸易主体结构,大力推进外贸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积极培育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造提升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新型业态,继续组织相关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湖州产品进入大型零售商采购网络。组织开展“接轨上海、参与世博”系列活动,积极推介世博体验之旅,精心办好“友谊日”、“网上世博会”等活动,努力放大世博效应。以旅游、购物、餐饮、娱乐、大宗生产资料和大件生活资料等为重点,着力推进商旅工互动,全力促进本地消费,大力吸引外来消费。
加快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新增创新、创业、创意载体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新引进共建创新载体10家,组织实施省以上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各100个。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三型”企业80家以上,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技术)中心。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工作。继续抓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建设,推行政府质量奖励。深入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新引进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0个左右。统筹实施“南太湖特聘专家计划”和“南太湖紧缺急需人才引进计划”,启动实施“365”优秀创新团队培养工程。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重点关停日产2000吨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直径2.4米及以下水泥磨机以及小印染、小造纸、小化工、小锅炉等,力争腾出10万吨标煤能耗空间。大力推进以水环境为重点的污染治理,强化水源地保护,突出抓好重点环境问题整治。加大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力度,严格规范管理并整合提升一批矿山企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和低碳经济,推广一批环保先进适用技术,培育一批绿色示范企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启动生态区创建工作。
二、全力推动平台和项目建设
突出产业平台建设。根据中长期发展需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谋划建设在全省和长三角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大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新平台,大力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重点围绕铁路、高速公路沿线以及内河临港沿岸等区块,加快临沪工业区、临杭工业区和临港产业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临港物流业。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加快推进现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工作,大力推进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承载能力。省级开发区整合提升方案年内全部完成申报工作,工业功能区重点推进百项基础设施项目。
狠抓“大好高”产业项目。密切跟踪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产业发展动向,深入研究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好高”项目培育、引进和建设力度。工业领域继续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和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专项投资年度推进计划,确保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15亿元;服务业继续实施“双百”计划,确保百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60亿元以上;农业领域重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继续强化招商选资,大力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实力型民营企业,确保实到外资8亿美元、市外内资65亿元。充分利用世博效应,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努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新突破。深入整合招商资源,大力推进以商引商、增资扩股,积极引导湖商回归创业发展。注重项目的效益产出、科技含量、带动能力和环境影响,严格执行准入条件和标准,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招商质量和项目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