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吸收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条件的居(村)委会和企业、学校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采取组建、联建、共建等方式,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要加强教育培训,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四)加强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各行政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共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社区要结合实际,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宣传阵地,按照要求配备应急器材和设备;加强与辖区治安维稳、医疗急救、电信、燃气、自来水、电力、市政设施等主管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争取相关部门加强辖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建立与各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完善社区应急联动机制,实现预案联动、队伍联动、信息联动、物资联动,提高快速联动的能力。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及楼梯、走道等建筑物、设施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设备;加强学校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加强校内安全标志和设施建设,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定期检测、维护其生产设施设备、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五)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社区、村、企业、学校要结合实际,对本辖区、本单位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危险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隐患排查,做到苗头早发现,信息早报告,隐患早排除,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建立有关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并根据有关应急预案规定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进行认真整改。各基层单位的风险隐患排查要做到有工作制度,有排查计划;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有文字记录,有整改计划,并落实人员分工跟踪监测和督促整改,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对重大隐患一时难以解决或本级无能力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六)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
要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居(村)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部门、企业、学校要加强值班工作,建立完善值班制度。要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区域、部位及群体要设立安全员和专兼职信息报告员,并明确其信息收集报告任务,同时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相关信息。结合实际,建立便捷适用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七)应急宣传教育培训
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大力宣传应急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能力。各基层单位要在县(区)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和方案,结合宣传《
突发事件应对法》,充分利用宣传册、广播、电视、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形式和场所向辖区群众和单位员工普及应急常识,通过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到2011年12月底,各村居民对火警、交通事故、医疗等急救电话认知率达到80%以上;对用电、用燃气、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常识的知晓率达到60%以上。社区居民对火警、交通事故、医疗等急救电话认知率和用电、用燃气、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常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企业要依法开展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特别是在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上的职工,既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也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到2011年底,每个学生每学期应急知识授课数要达到2课时以上,应急知识知晓率要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