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人民政府(苏政发〔2010〕55号)的要求,全面实施镇江市主城区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以准确探明镇江市主城区活断层的空间分布、未来地震的危险强度和危险程度,为城市建设抗震设计、国土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基础的地震安全服务。
该项目范围:工作区范围其坐标为:北纬31°30′-32°54′,东经118°36′-120°18′。即为镇江市及附近区域南北长约155㎞,东西长约160㎞,面积约为24800㎞2的区域。目标区范围其坐标为:北纬32°00′-32°18′,东经119°12′-119°48′,南北长约为33㎞,东西长约56㎞,面积约为1848㎞2。该项目概算资金为1200万元。
(四)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项目
为使防震减灾活动取得更好的实效,在开展好常规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同时,本着科技创新原则和公众广泛参与原则,利用“镇江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大楼内的预留空间,运用现代展示理念和技术,实施本项目建设。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以及儿童的参观学习场所。
(五)地震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建设项目
实施本项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防御和处置突发性地震灾害事件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特别是提高地震应急反应速度和紧急救援能力,确保应急工作临震不乱,决策科学,行动迅速,处置快捷,保障有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主要建设内容有:
1.建设地震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
完善和升级镇江市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系统,升级会议控制单元,编制具有本市特色的指挥控制软件,完善地震应急现场数据传输网络系统。
2.建立地震应急移动通讯系统。
配置地震应急指挥通讯车,利用现代音、视频传输技术,在地震现场形成与相关行业、部门的联动网络,实现前后方一体化信息调度和指挥管理。
3.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建设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研究江苏省邻区地震衰减关系,给出适合镇江地区的“模拟地震影响场”。一旦我市及邻区发生破坏性地震,要结合地震烈度快速报告成果,对地震造成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进行快速评估,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添置地震应急救援设备、器材。
5.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市住建、规划、园林、地震、民防、体育、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我市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有计划地将我市现有部分广场、绿地、公园、空地等场地,建设改造为能够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场所,每年建成一处市级一、二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五、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