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做好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减少农牧民数量。加大农牧民培训转移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农牧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五)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和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和各类自然灾害防范体系建设,提高应对防范各类灾害的能力,降低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推进地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措施
为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完成今年的农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今年,继续采取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等有效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二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种植业方面,按照“调粮、退棉、增经、扩草”的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力度,扩大蔬菜和人工饲草料面积;在红枣产业方面,既要适度扩大红枣产业规模,更要注重既有红枣产业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在畜牧业方面,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和蛋禽,提高在畜牧业生产中的比重。三是调整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满足市场和广大消费者需要,按照品种多样化、优良化的要求,实现农业生产品种多样化,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四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产业区域规划安排农业生产,使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达到规模生产。力争到2015年,建成蔬菜基地12万亩,红枣基地35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20万亩;年规模出栏生猪50万口,园区标准化育肥牛羊60万头只,出栏家禽300万羽,养殖良种奶牛3万头,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7.8万吨、10万吨、1.32万吨。
(二)强势推进富民安居工程建设
今年要完成开工建设并高标准、高质量竣工富民安居工程1.1万户的任务,必须认真总结去年富民安居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解决好富民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建材供应、施工队伍和规划设计等问题。
1.抓好规划设计。按照“四个不落后”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做好总体建设规划编制和各建设点的规划设计工作。各县(市)确定的重点建设点规划设计要由地区富民安居工程建设专家组评审,地区确定的10个精品示范点规划设计由地区专家组评审后报领导小组审批,若变更已评审的规划设计须经专家组或领导小组同意,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备。
2.抓好前期准备。针对建设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的实际,做到“早谋划、早准备、早落实”,在开工建设前,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补助资金、河南援疆资金、银行贷款、财政配套资金和农牧民自筹资金,落实有资质、有实力的施工单位,做好各类建材的储备和建材生产、供应的对接工作,落实好建设点和所有建设户,加强同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使富民安居工程达到待建状态。
3.抓好规模建设。按照“合村并居、规模建设”的要求,做到小村向大村(中心村)集中、向人口集中区域集中,向小城镇集中,抓好38个富民安居工程重点建设点,特别是抓好地区确定的10个富民安居工程精品示范点建设,打造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农村新社区,引领全地区富民安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4.抓好建设质量。目前,地区正在制定富民安居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质量标准、考核验收等系列办法。我们将严格按照建设标准、质量要求和进度安排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建设,并加强工程监理,加大质量检查和建设进度督查工作力度,严格按照竣工标准进行验收考核,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并按期入住。
5.抓好后续管理。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创新富民安居小区管理模式,做到既注重富民安居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又加强新区建成后的配套管理,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6.抓好机制建立。一是做到“高位推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机制,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富民安居工程建设。二是建立富民安居工程10天一报、一月一查、一季一评和年终检查验收工作机制,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三是建立定期不定期督查机制,每月对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四是建立建材生产企业产能及预期供应量分析和建材价格监控每半月报告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建材供需协调会,保证建材供应和价格稳定。
(三)大力实施定居兴牧工程
按照“树立新观念、建设新牧区、培养新牧民、营造新环境、实现新增收”的要求,结合村镇建设,做到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整合游牧民定居、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河南援疆等各类项目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完成2000户牧民定居任务。对进行农业生产性安置定居的,要充分利用已开发土地,不能开发新的荒地、不能增加新的水源,并完成定居点道路、防护林、电力、棚圈等基础设施配套,培育发展设施农业、红枣、饲草料、食用菌等配套产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是对在乡(镇)政府周边或人口相对集中,具备较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稳定人工饲草料基地和配套产业的区域,采取相对集中方式进行安置定居。
二是对哈密市山区有劳动生产能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但缺乏生产资料和技术的牧民,在哈密市设施农业和红枣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设施农业和红枣产业进行安置定居。
三是对巴里坤县牧区乡场有劳动生产能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但缺乏生产资料和技术的牧民,通过流转农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房屋、耕地等生产资料进行插花安置。
四是对在退耕让水规划范围水源地居住的牧民,实施整体生态移民,采取发展设施农业、红枣产业安置,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安置,或通过开展订单培训、提高牧民就业技能培训,向企业长期就业转移等形式进行安置定居。
五是对长期从事二三产业,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金,有稳定生活来源且愿意在城市(镇)居住的牧民,实施进城安置定居。
六是在退耕让水规划范围之外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山区,对有一定数量生产畜和草场且经济实力较强的牧民,通过完善原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可利用小泉、小水,提升原定居点承载能力,实现部分牧民分散就地定居。
七是对五保户以及失去生产劳动能力的民政救助对象,通过建设特殊性群体住房,发放养老金,进入社会福利院等措施进行安置定居。
(四)全力抓好“菜篮子”等农副产品基地建设
当前,地区蔬菜价格之所以居高不降,除受国内大市场、大环境影响外,关键还在于蔬菜供应不足,蔬菜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全年平衡供应等。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树立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镇)化的理念,立足于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建立稳定的“菜篮子”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加快地区蔬菜基地建设与供应的实施意见》《地区肉蛋奶生产基地建设与供应实施意见》,并积极抓好组织落实。
1.抓好蔬菜生产。一是继续抓好反季节蔬菜生产。根据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地区建成日光温室3万座6万亩,其中建成哈密市恒顺公司、哈密市农业综合开发区、大泉湾乡等3个万亩设施农业基地。2011年,计划重点在哈密市恒顺公司、哈密市农业综合开发区、大泉湾乡新建3500座日光温室,做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二是扩大陆地蔬菜种植面积。2011年重点在哈密市具备条件的农区发展陆地蔬菜,在巴里坤县发展冷凉性蔬菜,计划新增陆地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并实行政府补贴、挂牌保护、连片规模建设,形成稳定的蔬菜生产基地。三是抓好拱棚蔬菜生产。按照“春提早,夏排开,秋延晚,冬有菜”的要求,在抓好日光温室建设和生产的同时,重点支持和发展钢架型塑料大棚和拱棚建设。
计划用5年时间,形成3万座反季节生产的日光温室,1万座钢架型塑料大棚和大中型拱棚,5万亩陆地蔬菜生产基地,并在山区建成1万座设施食用菌生产大棚,使蔬菜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人均占有蔬菜500公斤。
2.抓好肉、奶、蛋、禽等畜产品生产供应。一是完善已建养殖小区的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协调落实流动周转资金,组织好架子畜,做到满负荷生产,完成园区育肥牛羊43.2万头只。二是落实地区关于加快奶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借助台湾统一集团将进驻哈密发展奶制品的机遇,支持发展长青畜牧公司、哈密市回城乡、巴里坤县火石泉等3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稳步发展奶牛业。三是巩固提高巴里坤山南开发区和伊吾淖毛湖红柳畜牧公司两个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管理和科学饲养水平,规模出栏生猪17万口,保证生猪及其产品供应。四是根据目前哈密禽蛋产量较低的实际和居民消费需求,抓好蛋鸡生产,重点扶持创建年养殖3000羽以上的规模化蛋鸡场5个,提高禽蛋供应能力。五是总结2010年养殖土鸡的经验教训,发展土鸡养殖150万羽,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加市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