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以黄梅戏为主体的演艺娱乐业,以山水人文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业,以表演艺术、影视动漫、出版传媒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业,以电视、广播、报刊、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传媒业。大力发展以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产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龙头文化集团,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投资创办、领办、合办文化企业,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企业集团。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龙山凤水、五千年文博园、独秀园等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搭建一批提供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生产制作、合作交流的产业服务平台,促进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现代传媒信息技术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
专栏10:文化发展重点工程
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安庆市博物馆新馆、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新馆、数字影院、美术馆、安庆市广播电视台演播中心等,完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影院的新建和扩建,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安庆世太史第保护工程、安庆振风塔保护工程、安庆军械所复建工程、桐城孔城老街保护工程、潜山“薛家岗遗址”保护工程、岳西高腔保护工程、严凤英故居保护工程、“两邓”故居保护工程。
文化展示工程。广泛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广场文艺演出、群众歌咏比赛、群艺大舞台、图书馆系列服务等文化活动;建设安庆独秀园(新文化运动园)、安庆黄梅戏文化产业园、阴沉木博物馆、桐城文博园、桐城玉雕文化产业园、怀宁海子文化纪念馆、孔雀东南飞文化园、潜山皖文化园、张恨水文化园、望江民间挑花保护展示中心、太湖中华文化主题公园(文博园、农博园)、太湖赵朴初文化公园、宿松黄梅戏文化主题园、岳西国际养生文化产业园等。
第十二章 以创新为第一推动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立足安庆基本市情,准确把握安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针对干部党员群众的思想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弘扬勇于变革、与时俱进,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弘扬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反对患得患失、无所作为;弘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反对浅尝辄止、遇难而退;弘扬大胆突破、敢于担当,反对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切实把思想创新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新思路、促进发展的新举措,努力营造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发展氛围。
第二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石化产品研发机构,支持华茂、鸿润、环新、曙光等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化平台。注重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支持科研人员、高校师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创办科技型企业。到2015年,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超过300家。
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扶持发展创业服务中心,推进安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科技创业园建设,兴办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围绕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建立创新基地,继续加强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民办科研机构,吸引和鼓励外部力量来宜创办、联办研发机构。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我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公司的科技合作与共建,构筑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创新支持力度,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品牌产品的培育扶持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驰名商标。完善和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引导企业合理开发利用专利技术成果,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第三节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城区管理体制创新。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市级政府资源要素调控和统筹社会发展能力,增强区级政府在城市管理、社会事业等方面职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市区两级财税分配体制。实施城区分类考核,引导城区错位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市、区两级整体联动。
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创新。完善政府投入引导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母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的产业引导基金和创业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整合盘活政府国有经营性资产和行政事业性资产,充实壮大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强和完善土地储备和管理,增强土地融资功能。创新财政开发、经营性资金的投入运行机制,推进财政资金资本化、资本股本化,提高政府经营性资本的投入效益。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加大国有资产摸底清查力度,完善国有资产登记管理制度,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统一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机制,组建国有资产控股经营公司,加强国有资产评估、审计、拍卖等环节管理,通过股权出让、重组、置换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对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监督和考核,建立责权利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合作。
推进考核用人机制创新。科学制定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提高公众评议在政府绩效考评中的比重。完善干部培训、选拔、监督、考核机制,不断拓宽干部选用渠道,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试行激励性的薪酬制度,鼓励能力突出、群众公认、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到园区、企业和基层一线工作。
第四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政府决策、运行和监督体系,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加大政府机构大委(办、局)改革力度,增进部门间协调配合,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完善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社会功能定位,划分不同类别,实施不同的改革和管理政策。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加快公益事业单位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继续深化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继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企业战略性重组,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认真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机制,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推进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认真落实“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
第十三章 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向东融合、向西开放,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领域和范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一节 全面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利用“先行先试权”,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统一规划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全市承接产业组团的发展定位,引导各方面有序竞争、竞相发展。统一资源配置,树立全市发展一盘棋的思想,在投融资、用地需求等要素配置上,着眼于全市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实行优势发展、错位布局。统一政策标准,认真落实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进一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吸引力。健全示范区建设服务机制,确保示范区建设各项服务全面周到、优质高效。
第二节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南京都市圈、武汉城市群的辐射带动,着力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及基础设施对接、市场融合、旅游合作、劳务输出等方面开展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协作,建立政府、商会、企业多层面的合作协调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成果。扩大产业关联度大的城际间交流,建立领导互访机制、部门联络机制和企业互动机制,推动传统制造业分工、新兴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共建。
第三节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研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围绕产业结构升级,突出规划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专业园区招商,主攻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龙头项目、研发和生产一体化的综合开发项目。高度重视以商招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改革招商引资考核体系,突出项目的投资强度、开工率、投产率和投资效益,提高招商项目的质量。
第四节 扩大对外开放
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规模,优化进出口结构,提升对外贸易层次,进一步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利用外资工作,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和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健全和完善“走出去”支持服务平台,加强贸易投资实务培训。全面推动对外合作交流。做好安庆出口加工区争取工作。加强政府与国际合作组织和睦邻友好城市的沟通联系,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广泛合作和交流,努力提升安庆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的地位和形象。
第十四章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组织规划实施能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各项要素支撑,强化对规划实施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认真组织重大项目实施
重大项目是落实“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的具体举措,推进项目建设是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和根本。必须进一步强化项目推进机制,集中精力抓好项目建设,增强项目支撑,确保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加大项目谋划和储备力度。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结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和轻工纺织产业基地定位,着力谋划一批优势产业项目,突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转型升级和纵深拓展产业链条,切实做好产业精细文章。结合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目标,进一步加大城市及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快速拉开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框架,尽快确立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高度重视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项目谋划,不断加强重点项目储备工作,及时充实各级各类项目库,进一步健全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
分类分层推进重点项目实施。根据项目性质和规模,分类指导、分层推进项目实施。对于主要依靠市场配置、市场主体自主实施的项目,政府部门主要履行明确发展导向、加强项目服务的职能;对于政府提出、社会参与的项目,政府部门要创新投融资体制、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对于需要政府履行职责、政府投入建设的项目,政府部门要有效配置资源、提供资金保障。除属政府职责范围内或特殊要求的项目外,市级政府重点抓好十亿级项目实施。
继续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对于牵动性强、辐射面广的重大项目,由市(县)主要领导牵头,有关市(县)领导分工负责,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形成项目推进合力。完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发改、国土、规划、环保、财政、人行等部门配合,提高项目建设服务水平,保证重大项目有效实施。落实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强跟踪管理,搞好年度考核、评比和奖励工作,充分调动、引导和保护好各方面抓项目积极性。建立重点项目财政保障制度,根据规划确定重点,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同级财政预算相挂钩的制度和依据规划审核政府投资项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