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能力。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形式,建立合作组织、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农户有机结合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通过“主品牌+系列品牌”方式,引导同类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到2015年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家以上。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00家以上。

  健全务的原则板块,害农产品生产、农作物兼作等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体系。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健全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批发市场行情、农村综合信息等数据库。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二节 不断改善农村面貌


  完善村庄(居民点)布局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合理规划村庄(居民点)布点及规模、耕地、产业和配套设施等。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支持有条件的村庄整合改造,建设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加快推进国家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示范试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加快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和通村公路逐步向居民聚居点及自然村延伸。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农村民居防震抗灾能力。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等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支持规模较大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力争到201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5%。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职业技能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城乡文明共同繁荣。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开展现代新型农村社区的试点工作。在城郊村和城镇驻地村试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老年公寓、托儿所、卫生室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发展乡村连锁超市,加快“为农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60%以上行政村设立“为农社区服务中心”。

  专栏7: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推进200个村、21个乡镇“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全市170.4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基本建成经济、优质、安全的新型农村供电体系。
  农村新能源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和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积极推广太阳能、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技术。
  乡村公路提升工程。新改建乡村公路3800公里。
  农村清洁工程。新建农村垃圾转运站150座,开展绿色家园示范工程建设。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完成500个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推进50个村、2000户农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第三节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制度规定。加大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增收能力。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支持农户、村集体以土地、山林、水面等农业资源有偿出让给企业或作价入股,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间利益联系,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流通,实施“农超对接”工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推进开发式扶贫。实现扶贫开发全覆盖,“十二五”期间,每年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的整村推进工程;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着力培育扶贫龙头企业;抓好“雨露计划”培育,努力增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每年完成7000名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不断完善定点扶贫工作制度;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继续做好“连片开发”、“村民互助资金”与“两项制度衔接”的试点与推广工作。

第四节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增强县域发展综合实力。统筹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促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承接城市产业配套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优势产业带和区域城镇群。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培育一批优势企业,搞活中小企业。进一步落实好扩权强县有关政策,扩大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稳步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十二五”末,县域经济发展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推进县域特色化发展。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制定差别化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县(区)根据自身的区位、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发展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品牌。重点开发区域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争先进位,争当全市转型发展的“排头兵”;限制开发生态功能区不断放大竞争优势,促进县域经济振兴。

第五节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和林权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逐步推进农民集体土地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做好国有林权改革工作。
  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各类农村银行和新型金融组织,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探索建立农业生产风险基金。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涉农收费项目监管。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保障农村公共支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城乡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各项制度,研究解决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权流转、进城农民与承包地关系、农民宅基地使用和收费等问题,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

第七章 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推动园区转型发展


  把园区发展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切入点、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展环境优化的典型示范区,按照整合资源、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园区拓展整合为基础,以转型升级为重点,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增强集聚能力为核心,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到“十二五”末,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50%,达到1000亿元,新型园区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第一节 推动园区拓展整合


  进一步拓展园区承载空间。适应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需要,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前提下,支持现有各省级开发园区扩区,做好新设立省级开发园区的申报筹建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园区开发建设面积翻一番以上,其中城区园区开发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推进乡镇工业集聚区有序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尽快形成特色成块、产业成带、园内配套、园际协作、集群发展格局,增强园区整体竞争力。
  整合城区各级各类开发区。按照区域相邻、产业关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城区现有园区进行整合。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品牌优势,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桥经济开发区和临港经济开发区整合为“东片”开发区,重点发展轻工纺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挥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政策效应,将化学工业区和大观经济开发区整合为“西片”开发区,并积极推动与怀宁开发区联动发展,构建安庆-茶岭-高河工业经济走廊,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机械与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结合城区管理体制、城区财政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园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合理界定园区建设中市、区两级政府的职责。按照保留存量、分享增量和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在保证各方现有利益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实现体制整体划转、主要指标分成、社会事业属地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准入、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探索城区园区多种方式的开发经营新机制。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分类处理、分级实施的要求,稳步推进所辖区域内园区整合工作。

第二节 加快园区转型升级


  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高标准规划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在实现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水、污水处理、道路、通讯、互联网、土地平整“九通一平”的基础上,加强共用型、关键性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信息通、市场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服务通等“新六通”软环境平台,全面提升园区服务层次和水平,发挥园区的政策、信息、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优势,营造功能齐全、高效便捷、整洁优美的园区环境。
  推动园区集聚集约发展。统筹城区以及桐城、怀宁、枞阳、望江、潜山等省级开发园区的产业和空间布局,明确各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城区园区重大项目准入制度,推动新建工业项目向特色园区集聚,新建化工项目一律进入化学工业区。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引导老企业向专业园区搬迁。鼓励市、县之间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园区产业定位开展跨区域合作。以集群化、特色化、品牌化为方向,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创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全面落实园区投资强度、产出率等要求,严格按项目建设进度供地,鼓励建设多层厂房,节约集约用地。
  提升园区产业发展层次。按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城区的功能定位,高起点规划各园区产业发展体系,着力壮大园区主导产业规模,确保全市园区经济年均增长40%以上。以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建设为载体,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集聚,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建设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造纸印刷等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产业效益作为选资标准,提高入园项目档次和质量。深入研究细分市场需求,按照“高端化、集成化、个性化”发展方向,提升园区企业的产品层次和品牌,进一步增强产品附加值。积极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强园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园区现有产业和企业,支持有条件园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创新园区体制机制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探索建立以公司化为主的新型园区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精简优化各级园区管委会,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园区投资控股公司。合理界定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资控股公司职能职责,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承担规划、服务、招商、协调等职能;园区投资控股公司承担园区内的土地整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探索新的园区财政管理体制和分配模式。构建园区与园区企业之间利益共生关系,投资控股公司可以根据园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成长性,以土地、厂房、项目、资金等参股经营。新设立的园区要实行公司化管理体制,原有开发区逐步向公司化过渡。
  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加快园区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进程,积极探索政府资源资产化、财政资金资本化、园区资本证券化的转化途径。规范发展各类园区融资平台,鼓励有条件园区设立园区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经营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政府以及大企业、大集团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鼓励探索股份合作、全权托管、“飞地经济”等发展模式。支持市和县(区)之间采取园中园、托管园、共管园等多种形式,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合作共建园区发展成果由合作方共享,引进项目形成税收按一定比例分成,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按比例计入。创新园区考核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差别化考核,建立和完善园区工作推进机制、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转型发展和体制创新要求,结合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科学设置动态考核指标,突出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特色产业集聚、园区管理体制创新、高新技术和人才引进、淘汰落后产能等指标,增加引进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所占比重。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