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推进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实施亚运场馆全民健身设施规划,增设健身路径、球类活动等便民体育设施,使之成为市民重要的健身活动阵地。新建240处社区健身路径、188个社区篮球场和一批全民健身小广场,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场所。推进“融体于绿”工程,在全市9个公园和绿道周边建设便民、休闲的体育设施,构筑体育设施与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园林建设相融合的格局。拨出专项资金更新和维护社区体育设施,为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健身场所。加大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力度,重点发挥百所示范学校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3.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以“传承亚运,和谐共享”为主题,继续打造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办好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奥林匹克长跑活动、世界行走日活动、穗港澳台公务员体育比赛、10公里长跑邀请赛、元旦万人健步行、春节体育花会、龙腾狮跃闹元宵、盛夏横渡珠江、全民健身日、体育节、万人健康跑、金秋万人登山、“市长杯”羽毛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等系列赛事活动,积极推进广州、佛山、肇庆三地体育活动交流。发挥市直有关部门、各级体育部门、市属单项体育协会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推动各类群体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坚持开展“体育进社区”、“体育三下乡”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4.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力争新增3500个以社区(居委、行政村)为主的群众体育组织,进一步充实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各单项体育协会、各行业体育协会的作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力争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6000名,达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名/每万人的指标要求,大力提升各级专兼职群众体育干部队伍、国民体质监测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健康直通车”信息平台作用,为市民提供科学、快捷、便利的全民健身信息。公共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拓展开放项目、提供开放信息、提高服务水平。完善“一区(县级市)一监测点”,形成覆盖全市的体质监测网络,让更多市民享受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咨询服务。
(二)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培育大型品牌体育赛事,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扩大亚运城市影响力。
1.力争参加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再创佳绩。加强与省队、国家队的沟通,尽早成立广州体育代表团。加强科研指导,充分利用冬训,促进运动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完善备战指挥系统,统筹做好预赛与决赛阶段各项工作。加强运动专项部的建设与管理,真正发挥其统筹各项目运动发展的作用。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训练管理干部、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确保广州体育代表团夺取七城会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与此同时,加大广州籍运动员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跟踪工作,争取更多广州籍运动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
2.培育大型品牌体育赛事。按照“精心组织、精打细算、精彩圆满”的原则,办好2011年WTA广州女子网球公开赛、国际乒乓球精英赛、斯坦科维奇杯洲际篮球赛、美国女子职业高尔夫球赛(LPGA)中国站比赛、艾伦-巴比利国际青少年高尔夫球锦标赛、环南中国海国际自行车大赛、皇家马德里对广州恒大足球赛,争取2011-2012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2011年NBA季前赛、2011年亚洲篮球俱乐部赛、2011年中国国际保龄球公开赛、2015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落户广州,把广州打造成为国际体育大赛交流中心。
3.加强品牌项目建设。坚持以“五个一流”为标准,鼓励和指导品牌项目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培育品牌赛事,建立职业俱乐部。认真总结足球、羽毛球品牌项目创建经验,建立投入产出效益评估机制,推动足球、羽毛球良性发展。全力支持广州职业足球发展,着力把广州足球俱乐部建设为亚洲一流俱乐部。充分利用广州国际羽毛球培训中心,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推动羽毛球职业化、国际化发展。建好国际乒联亚太总部、国际乒联培训中心,引进高端赛事,全力支持职业篮球俱乐部建设,把乒乓球、篮球打造成为广州竞技体育新品牌。
4.办好第15届广州市运动会。深入各区、县级市开展竞赛规程调研,尽早制定参赛规程。加强运动员注册管理和年度竞赛监督,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保证广州市青少年竞赛市场的纯洁性。成立广州市第15届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统筹协调做好竞赛组织工作,确保举办一届隆重、热烈、快乐、和谐的广州体育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