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竞技体育是标志,围绕夺金牌、铸品牌、育人才、办大赛,努力提升亚运城市形象。
1.认真贯彻落实市领导对竞技体育工作的要求。2010年8月10日,万庆良市长出席了“广州代表团参加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庆功会”,并为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代表颁奖。万庆良市长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勉励运动员们在省运会大练兵的基础上,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在家门口举办的亚运会上勇攀高峰,多拿金牌,继续为广州争光。万庆良市长指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世界冠军的摇篮,是体现广州体育竞技水平的力量源泉和人才宝库,也是完善竞技体制的一个有效尝试,下一步要借承办亚运会的东风,让全市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有新发展。在第16届亚运会闭幕之际,《中国体育报》以《破培养难题、育一流人才》为题,专题报道了广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科学选材、系统学训、求实竞赛、及时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六个环节的培养新模式。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广宁同志看完报道后,专门作出批示:“借亚运东风、继续培养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将我市建设成为体育强市而努力”。张广宁书记的重要批示,是对广州市体育局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鼓舞与鞭策。在亚残运会结束的第二天,广州市体育局召开2010-2011年度广州市冬训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传达了张广宁书记、万庆良市长对竞技体育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要求以张广宁书记和万庆良市长的批示、指示精神为激励和指引,认真科学开展好冬训工作,为征战2011年第七届城运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确保竞技体育在“全省绝对领先,在全国同类城市确保列前,在国际综合性大赛上力争有位”的目标,进一步凸显竞技体育的标志地位。一是广州体育健儿出色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第十三届省运会参赛任务。广州体育代表团共派出864名运动员、159名教练员参加25个大项31个分项的角逐,共获得368.5枚金牌、194.5枚银牌和132枚铜牌、总奖牌数达到695枚,总积分11301分,位列全省各代表团之首。一举囊括大会所设的7个奖项第一名,并获得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再次实现广州参加省运会夺取大满贯,保持了广州竞技体育在全省的绝对领先地位。二是广州籍运动员参加亚运会创历史最好成绩。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39名广州籍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出征,参加21个项目的比赛,有18人次获得金牌、6人次获得银牌、10 人次获得铜牌,共获得13项第一、5项第二、8项第三、6项第四、1项第五、1项第六、2项第七,参赛人数和所获金牌、奖牌均超过历届亚运会,以明显优势名列广东省21个地级市第一名。2010年,全市共产生7人6项世界冠军、47人21项亚洲冠军、74人54项全国冠军、324人112项全省冠军。
3.强化意识、明确责任,稳妥推进品牌项目建设。一是提出二十四字方针,科学发展足球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广州足球始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努力前进。在广州职业足球处于低迷时期,恒大地产集团和广汽集团毅然接手广州职业足球,按照广州市体育局提出的“正视现实,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正本清源;重整旗鼓,健康发展”的二十四字方针,科学发展足球事业,在资金投入、基地建设、队伍管理、提高技术水平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广州广汽足球队在9月25日2010中甲联赛第23轮比赛中,以3比2逆转广东日之泉队,提前三轮冲超成功,为广州足球实现更大发展迈开了坚实的一步。二是支持广州职业羽毛球俱乐部建设,进一步打造广州羽毛球“名片”,力争让更多广州籍羽毛球运动员进入国家队一线队伍。三是支持广州职业篮球俱乐部建设,扶持乒乓球项目发展,为打造广州竞技体育新品牌创造条件。
4.统筹协调、科学规划,遵循竞技体育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六环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强层级训练网络体系建设,加强运动专项部建设,出台《广州市业余训练扶持办法》等业余训练管理办法,组织了一系列全市性锦标赛,促进了业余训练开展。二是加强训练管理干部和教练员培训,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不断推进训练、教育、科技、医疗一体化,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三是加强全市9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继续从教练员学历水平、培训计划、训练计划、专项训练设施和科研设施投入、训练常规管理以及训练效果等方面规范训练管理,提高训练效益。四是精心培养输送竞技体育人才。2010年,全市共有青少年运动员11912人,向省队输送54人,在国家队集训5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