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生四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人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500人至1999人或倒塌房屋200间至299间。
(3)全县或某乡(镇)行政区域内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要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5%以上(含5%)6%以下。
(4)交通堵塞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人员伤亡或滞留,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5)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乡(镇)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6)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2.启动程序
预警及灾害发生后,县民政局救灾救济股负责收集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汇报的灾情和有关信息,汇总后与县直相关部门沟通确认,制定救助方案,提出响应建议,报告分管救灾工作的副局长、局长,决定进入四级响应状态。
3.响应措施
(1)人员值班保障。响应等级确定后,立即启动响应机制,向有关领导通报,县、乡(镇)民政部门执行24小时值班。
(2)灾情信息管理。县民政局救灾股、乡(镇)民政办根据《国家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进行报灾,执行灾情零报告制度,直到灾情基本稳定。
(3)启动紧急救助。要求在24小时内,由县民政局副科级领导带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和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及灾区需求,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根据灾情和灾区政府的要求,24小时内紧急安排转移安置灾民,应急救助物资安排到位。及时安排下拨上级、本级紧急转移安置补助资金到位。
根据灾情情境,县本级安排紧急转移安置灾民救助资金2万元以下。
(4)灾情稳定后,组织工作组对灾区进行灾情评估,及时进行核报,书面报告来宾市和本级人民政府,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向上级政府的请款报告,安排市县、乡级配套资金,按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4.响应的终止
灾情基本稳定和救灾工作基本转入常态以后,由县民政局分管副局长确定四级响应终止,并报告局长。
(二)三级响应
1.灾害损失情境
(1)全县或某乡(镇)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雨雪冰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火山、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民房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灾害,一次性过程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死亡人口3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2000人至2500人或倒塌房屋300间至399间。
(2)全县或某乡(镇)行政区域内发生四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3人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000人至2500人或倒塌房屋300间至399间。
(3)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要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7%以上8%以下。
(4)交通堵塞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滞留,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5)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乡镇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6)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