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重点
(一)产业基地建设
1.果品基地。核桃基地 50万亩,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平县、肥城市、新泰市、岱岳区、宁阳县,主要品种为香玲、元丰等;大樱桃基地10万亩,重点发展区域在新泰市、岱岳区、肥城市、泰山区,以红灯、美早、早大果等品种为主;桃基地20万亩,重点发展区域在肥城市、新泰市、岱岳区,主要以肥城桃、莱山蜜、新川中岛、苍方早生品种为主;板栗基地25万亩,重点发展区域在岱岳区、泰山景区、徂徕山林场;大枣基地10万亩,重点发展区域在宁阳县,品种以圆玲枣、长红枣为主;苹果基地10万亩,重点发展区域在新泰市、肥城市、岱岳区,注重开发具有传统优势的泰安黄金帅苹果,适当发展红富士、太平洋嘎拉、藤牧一号等品种;泰山大红石榴基地2万亩,重点发展区域在泰山区、新泰市;柿子基地2万亩,重点发展区域在新泰市、岱岳区,泰山区注重发展堰边经济,主要品种有牛心柿、磨盘柿、新次朗等;蓝莓基地1万亩,重点发展区域在泰山区、肥城市、新泰市。在干鲜果品基地建设的集中区,规划建设一批辐射能力强的示范区,带动干鲜果品基地发展。
2.花卉苗木基地。花卉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区域在泰山区、岱岳区、泰山景区;城乡园林绿化苗木基地,园林绿化苗木所占比重提高到70%,重点发展区域在泰山区、岱岳区;彩叶观赏苗木基地,重点发展区域在宁阳县;泰山松柏盆景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区域在泰山区、新泰市、泰山景区;行道树大规格苗木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区域在肥城市。重点建设泰山花卉苗木高科技示范园、高档园林绿化观赏苗木示范园、彩叶观赏树种科技示范园、泰山松柏盆景生产示范园和优质经济林苗木示范园五大示范园区。
3.速生丰产林基地。重点区域在宁阳县、肥城市、东平县、新泰市、岱岳区,沿大汶河水系滩涂,铁路、公路两侧,村镇周围和矿区塌陷地等,集中建设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在杨树主产区建设木材加工专业聚集区,拉长产业链,形成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格局,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二)龙头企业建设
1.果品贮藏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干鲜果品基地,建设一批干鲜果品贮藏加工龙头企业。一是在以水果为重点的新泰市、肥城市、岱岳区等地,建设一批水果贮藏保鲜、罐头、果脯、果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在以木本油料为重点的东平县、岱岳区、肥城市、新泰市等地,建设一批核桃油、板栗粉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在以蓝莓为重点的泰山区、肥城市、新泰市,建设蓝莓系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2.花卉苗木龙头企业。一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扩大投资,膨胀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花卉苗木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花卉苗木业提档升级。二是依托花卉苗木经纪人队伍,组建花卉苗木销售龙头企业,让泰安花卉苗木走出去,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依托花卉苗木基地,发展高资质的绿化工程公司,积极承揽市内外大型绿化工程,带动基地发展。
3.木材加工龙头企业。一是培育以生产中高密度板、复合木地板等产品、以消耗枝桠材为主的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培育以生产细木工板、多层建筑模板、胶和板、包装板等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三是培育木浆造纸、生物发电龙头企业。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充实加强林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创新推进机制,注重发现典型,培树样板,打造亮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优势林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主导产品向生产基地汇聚的原则,搞好种植和加工企业的布局,并将规划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山头地块。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成果,高起点、高标准搞好项目规划设计工作,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积极争取上级良种苗木繁育、标准果园建设、造林工程等项目投资,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加快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林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争创更多的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积极与林业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合作,走林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以标准化示范园为平台,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信息网络为渠道,创新推广机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
(四)培育市场,搞活流通。一是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加快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有特色的果品、木材、花卉苗木等专业批发市场,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搞活林业产品流通。二是注重培植、扶持林业大户或经纪人队伍。充分调动林业大户或经纪人队伍参与林业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之路,更好地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三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扩大国内市场,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市林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出口创汇能力。
(五)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完成以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地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发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荒山绿化、发展林果业和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附件4
泰安市渔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业振兴,实现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水域面积约45万亩,其中东平湖水面25万亩、各类水库水面12万亩、池塘面积8万多亩。另外,尚有20多万亩宜渔土地资源可供渔业开发利用。东平湖河蟹、大青虾、乌鳢等被确定为全省优势水产品,泰山赤鳞鱼和水库鲢鱼、鳙鱼等品种被认证为国家级绿色食品,鲤鱼等10个品种被认证为省级无公害产品,优质鱼苗产量连续几年稳定在6-6.3亿尾,位居全省第一。建成国家级原种场1处,省级原良种场3处,市、县级苗种场5处,渔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09年,全市共完成增、养殖面积41.5万亩,生产各类鱼苗6.3亿尾,完成水产品产量7万吨,实现渔业产值9.8亿元;渔业人口9.6万人,其中渔业劳动力5.5万人,渔民人均收入达到8770元。我市渔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做大做强现代渔业仍面临许多挑战,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与当前渔业科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与当前薄弱的渔业支撑保障体系不相适应。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坚持生态、高效、品牌发展理念,顺应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生态渔业、健康养殖业、水产加工业和休闲渔业四大支柱产业,突出宜渔资源开发、原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监控和平安渔业等六大工程体系建设,促进全市渔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调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素质。
2.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渔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挖掘资源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注重利用湖泊、水库、坑塘等水面资源和涝洼地、煤矿塌陷地等宜渔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渔业资源,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增强优质产品供应能力。
4.加强安全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执法管理,构建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创造渔业振兴良好环境。
(三)发展目标
1.主要生产经济目标。到2015年,全市渔业增、养殖面积达到53万亩,年均增长5%以上;鱼苗总产量达到7.5亿尾,年均增长3%以上;渔业总产量达到8.5万吨,年均增长2%以上;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渔业在全市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水产品培育目标。到2015年,全市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倍以上,泰山赤鳞鱼、东平湖河蟹、大青虾等地方特色品种达到绿色产品认定标准,重点渔区养殖的鲤鱼、草鱼、鲫鱼、鲢鱼、鳙鱼等地方常规品种达到无公害产品认定标准。
3.渔业生态资源保护目标。建立泰山赤鳞鱼保护区,实施东平湖和各大水库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到2015年,泰山赤鳞鱼等珍稀濒危水生物种及其栖息地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东平湖等水域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4.渔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加强渔业生产基地建设,培育渔业龙头企业,加快渔民合作组织发展,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到“十二五”末,渔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7.5万亩,基地产量达到5.5万吨;渔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5个,销售收入达到11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