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十四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

  (十四)乡村旅游。按照“一山(泰山)、一城(泰城)、一带(泰城乡村游憩带)”的乡村旅游规划总体布局,重点提升和建设泰城核心区民俗文化与高科技农业旅游区、肥城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区、东平县湿地乡村旅游区、宁阳县蟋蟀文化乡村旅游区和新泰市宗教文化乡村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合理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和线路,逐步完善全市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到2015年,全市旅游强乡镇达到17家、特色村达到30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35家、休闲渔业示范点达到70家、农业旅游合作社达到20家,乡村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0%左右,乡村旅游人数占全市旅游总人数的30%,乡村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的20%。

  四、十四大产业振兴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投入机制。一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制定促进十四大产业振兴的财政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科学安排资金使用。二是完善信贷支持机制。涉农银行业机构要围绕促进十四大产业振兴,制定具体的信贷扶持政策,逐步拓展服务领域;县域内涉农银行业机构新吸收的存款,按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建立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投融资新模式,在市级构建区域性特色投融资机构、县级主要完善种养大户间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保险品种,科学确定费率标准,逐步实现全覆盖。三是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农业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完善激励措施,为各类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按照分级负责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十四大产业振兴。
  (二)加快企业集群发展。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扶持等优惠政策,采取贴息、担保、补助、奖励等形式,用于支持投资额大、销售收入增长快、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龙头企业发展。加快龙头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龙头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与合作,促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按照企业发展向园区集中、园区建设向城镇集中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推进产业聚集和企业集群建设。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合作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利润、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
  (三)强化质量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产品的农业标准体系,覆盖所有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检验检测体系,形成符合标准的种养模式。围绕主导产业、特色基地、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抓标准化生产,鼓励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证产品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生产档案,推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活动,彻底清除高毒禁用农药。积极开展农产品注册商标,大力争创名牌产品,鼓励地方特色农产品申请原产地保护,形成一批地方品牌,努力建设农产品品牌大市。
  (四)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相互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引进、开发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科技、教育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继续搞好各类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和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工程,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壮大科技队伍。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建立完善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大教育资源为主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网络,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生产大户、中小企业经营者、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素质。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广泛开展共建共享活动,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我市推广转化。
  (五)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依托有关部门组建上下联通、内外相接、资源共享、反应灵敏的农业产业化信息中心,实施好“金农工程”,推动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在全市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信息搜集、整理、传递和发布网络,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研究、预测、预警能力。健全完善物资服务体系,依托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关货服务一条龙。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批发市场,推进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健全完善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提升供销系统、邮政物流、交通运输等流通网络,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依托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购销大户、各类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专业购销合作社,健全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络。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着力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健全建设和管护机制。严格保护耕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加快完善农村电网,切实保障农业和农村发展用电。推进信息入村工程,促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办好各级农业信息网,切实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七)强化组织领导。市里建立十四大产业振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农工办牵头,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水利、林业、旅游、商务、畜牧兽医、粮食、金融办、工商、质检、银监、丝绸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产业振兴规划的组织实施。完善十四大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各县(市、区)要把十四大产业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本地的农业产业振兴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十四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附件:1.泰安市蔬菜、粮食、油料、种子、泰山茶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2.泰安市畜牧、奶牛、饲料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3.泰安市果品、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4.泰安市渔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5.泰安市蚕茧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6.泰安市乡村旅游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

  附件1
泰安市蔬菜、粮食、油料、种子、
泰山茶产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进一步优化我市蔬菜、粮食、油料、种子、泰山茶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蔬菜产业。我市蔬菜产品品种资源丰富,具有特定的生产区域,有独特的产品品质,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全市各类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常年种植的品种有十二个大类100多个主导品种,总产量稳定在700万吨以上,平均亩收益稳定在5000元以上,种植面积、总产量和亩收益名列全省前茅,在全国素来享有“鲁中大菜园子”的美誉。设施蔬菜面积达到95万亩;蔬菜冬暖大棚20余万个;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5万余亩,年产量90余万吨,产品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8000余万美元。但仍然存在着良种覆盖率不高、设施蔬菜规模不大、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二)粮食产业。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48.1万亩,总产310.3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28.8万亩,单产445.7公斤,总产146.6万吨;玉米种植面积284.5万亩,单产531.9公斤,总产151.3万吨。小麦万亩示范区和十亩高产攻关田单产分别达到638.9公斤、745.7公斤,玉米万亩示范区和十亩高产攻关田单产分别达到764.9公斤、975.6公斤。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67家,加工量达到145万吨,占我市粮食总产量的52%,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但仍然存在着粮食生产条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品种和品质结构不够优化、加工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油料产业(以花生为主)。近年来,全市花生生产机械化、集约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直播花生面积相对增加,结构越来越合理,产量、效益不断提高,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种分布。目前全市花生面积70万亩左右,单产279公斤,总产19.8万吨。主栽品种为花育22号、鲁花11号、鲁花10号、丰花1号、丰花6号、潍花8号等,花生良种普及率占80%以上。已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油料加工龙头企业6家,产量8万吨。但仍然存在着保护地栽培面积小、加工能力不强等问题。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