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海产品精深加工。重点研究海洋生物制造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发展以海参、海带、低值鱼贝类为主要原料的精深加工,在加快开发即食食品、模拟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同时,扩大海洋保健品、海洋药品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海洋新材料产业,提高海产品加工的增值率。
2.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日、韩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提高美、欧出口市场所占比重,积极开拓俄罗斯、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巩固进来料加工,扩大本地养殖产品加工出口。到2015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引导加工企业构建国内营销网络,产品定位适应市场,培育名牌引领市场,到2015年,加工出口企业国内销售比例达50%以上。
3.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好当家集团等20家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计划投资25亿元,实施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到2015年,建设年产值10亿元的加工基地6处,发展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园区20处,带动水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400亿元。
(四)培育休闲渔业。
1.发展海洋垂钓业。以小石岛周边海域、刘公岛周边海域、阴山湾、好当家集团海域、乳山维多利亚湾等为重点,依托人工鱼礁区,建设高水平海钓基地。到2015年,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管理完善的海洋垂钓基地达到15个,成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海洋垂钓旅游目的地。
2.发展民俗旅游。以渔家民俗为主题,围绕渔业生产过程、渔民劳动生活和渔村风情风貌,突出自然生态、乡土气息和渔人文化,整合孙家疃镇远遥、沙窝、里窑、靖子、山东、合庆等渔村旅游项目,完善文登南海新区东里岛、西里岛、万家寨等渔村旅游设施,建设荣成海上观光牧场,丰富完善河口、桃源、烟墩角、礼村、大陶家等渔村“渔家乐”内容,提升项目档次,打造渔家民俗旅游精品。
3.举办渔业节庆。采取“政府引导、协会组织、市场运作”方式,举办开渔节、放流节、海参节、采贝节等不同规模、不同主题的渔业节庆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提高威海休闲渔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完善渔业服务业。
1.健全渔技推广服务体系。围绕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新技术转化,重点推广标准化生态鱼塘改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人工造礁植藻、微生态中草药制剂应用、池塘微孔增氧等技术。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集渔技推广、环境监测、病害防治、质量检验于一体的基层渔业服务体系,提高技术支持和水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到2015年,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
2.建立水产苗种繁育体系。按照总量稳定增长、质量逐步提高、突出优势增养殖品种、重点保护特色原种、兼顾新特稀和濒危品种、满足增养殖业发展需要的总体目标,提高良种繁育能力。到2015年,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年水产育苗能力超过1000亿单位,成为国内重要的水产苗种供应地。
3.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在威海市区、荣成市集中打造2处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探索建立海产品交易中心,形成区域性水产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4.构建渔业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体系。在市、县两级建成渔船动态监控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为符合条件的渔船装配AIS和卫星定位设备,完善渔业航标等渔业安全设施,提高安全救助水平。建立完善渔业灾害预警预报网络,发展渔业互助保险,提高渔业防灾减灾和抗风险能力。
四、实施现代渔业七大工程
(一)渔业资源修复工程。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海底藻场和渔业资源保护区建设为主要内容,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牧场体系和高效渔业生态系统。到2015年,主要品种的增殖数量每年达到20亿尾(粒)左右,底播增殖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建设15个以上人工鱼礁区,形成6个大型人工鱼礁带和2处海岛人工鱼礁群,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发展到30处。60%以上的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及栖息地和40%的典型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渔业资源衰退、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初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