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一)做强养殖业。
1.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一是发展壮大主导品种。重点抓好海参、对虾、鲍鱼、扇贝、海胆、海带、牡蛎、鲆鲽鱼、菲律宾蛤仔、梭子蟹等十大主导品种,努力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培育品牌,打造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的品种。二是修复资源衰竭的传统优势品种。实施魁蚶、栉江瑶、栉孔扇贝、泥蚶、西施舌等本地传统优势品种的修复工程,促进资源恢复和增长,发展增殖渔业。三是培育潜力较大的新兴品种。创新短鞘、长鞘、蜈蚣藻、江蓠藻、脉红螺的养殖模式,尽快提高产量、形成规模。四是改良引进品种。加快日本红参、新西兰鲍、智利大菱鲆等品种的本地化改良,加大推广力度,丰富养殖品种。
2.拓展养殖空间。一是从浅海滩涂向深海拓展。到2015年,在威海市区外海发展15万亩深海养殖,在荣成市北部和东部海域、文登市南部海域和乳山市南部海域各发展10万亩深海养殖。二是大规模开发利用海底。到2015年,在威海市区周边海域新增底播15万亩,在荣成市沿海新增底播50万亩,在文登市、乳山市沿海各新增底播5万亩。三是建设人工鱼礁区。在威海市区北部海域、刘公岛东南海域及阴山湾-港西虎头角、朝阳港-龙眼港、荣成湾-桑沟湾、褚岛周边海域规划建设6处近海人工鱼礁带,在苏山岛、南黄岛规划建设2处海岛人工鱼礁群。四是发展工厂化养殖。陆地工厂化车间发展到150万平方米,应用先进的工厂化循环水节能节水技术,推广巴鞘、海肠出口暂养做法,提高工厂化车间利用率。五是开展异地养殖。实施“北鲍南养”、“东参西养”,开发市外、省外和国外适宜海域,建立异地养殖基地。
3.加快园区化发展。重点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构建威海市区北部及东部海域、阴山湾海域、西霞口集团-礼村渔业公司海域、成山集团-威海海洋时代公司海域、俚岛集团-高绿集团-寻山集团海域、东褚岛周边海域、好当家集团海域以及文登南海、乳山南海等10处规模化养殖园区,提高养殖集约化水平。
4.突破传统耕作方法。依托高校院所和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研发和引进适合生产需要的渔业机械,在海带夹苗、收割和牡蛎、魁蚶、菲律宾蛤仔等底播、采捕过程中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二)优化捕捞业。
1.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建设保护区,集中保护刺参、皱纹盘鲍、紫海胆、光棘球海胆、栉孔扇贝、花鲈、松江鲈、中国蛤蜊、海带、魁蚶、栉江珧、西施舌、泥蚶、鲆鲽鱼、大叶藻、鼠尾藻等优势、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和典型渔业生态系统,改善渔业资源结构,提高自然种群繁殖能力,遏制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加大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力度,打造近海海洋牧场,提高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
2.降低近海捕捞强度。严格执行休渔禁渔规定和渔船数量及功率指标“双控”制度,逐步压减近海捕捞能力,实现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十二五”期间,报废更新老旧渔船1500艘。大力推行小型渔船玻璃钢化、大马力渔船冷冻化改造,研发生产高效节能捕捞渔船,推广使用标准化网具,推动近海捕捞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壮大远洋渔业。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计划投资20亿元,重点实施印度洋金枪鱼钓、西非海域拖网作业等项目,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稳定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渔场,开辟印度洋和拉丁美洲海域渔场,积极参与新资源开发,储备新的渔场。加强远洋渔业队伍和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在国外建立集捕捞、冷藏加工、渔船修造、补给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到2015年,全市远洋渔船稳定在400艘左右,远洋捕捞产量达到20万吨,争取在斐济、朝鲜东海岸各建设1处远洋渔业基地。
(三)提升水产品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