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范引导区域开发秩序
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布局,进一步明确我市各类功能区发展定位,并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建立科学开发的利益机制。
(一)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中心镇等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而环境承载能力有所减弱的中心城区,优先保障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旅游服务、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提高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外缘及规划建设的各类产业园区,鼓励生产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经济集聚、城镇拓展。
(三)限制开发区域。包括农村居住区、农业地区和生态经济区,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及依法批准的建设活动,杜绝各类违法建设。
(四)禁止开发区域。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区等生态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等特殊需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
二、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构筑“一核一带三组团”的城镇空间格局。“一核”,指威海市中心城市,包括环翠区、高区、经区、工业新区,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一带”,指以分布在千公里海岸线上的孙家疃、崮山、港西、成山、虎山、泽库、海阳所等21个镇为依托,以环海公路为纽带,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组成沿海千公里城镇带。“三组团”,以成山片区-荣成市区-石岛城区、文登市区-南海新区、乳山市区-银滩旅游度假区为区域中心,形成组合型城镇集群和产业发展极。
(二)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坚持市区一体化发展,引导中心城区主体向南拓展,加快与工业新区对接,向文登城区延伸,与南海新区相向发展,逐步形成中部工业城市走廊,东翼重点建设临港产业服务区,并与荣成北部沿海对接发展,打造文化、科技、旅游等高端服务业聚集区,西翼加快推进科技新城和双岛湾休闲旅游度假城建设,全面构建“大威海”的城市新框架。“十二五”期间,按照产业区与居住区有机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统筹产业项目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同步提升城区软硬环境,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新型产业城区。
(三)做强区域中心城市。荣成市,重点实施“一城两带三片区”发展战略,加快改造提升老城区,打造沿海人居产业聚集带和内陆村庄聚合带,建设荣成经济开发区、石岛管理区、成山镇三个发展片区,实现城市空间的有序拓展。文登市,重点实施“两大板块三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高端产业示范区、以城市文化商务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把南海新区建设成为海洋经济新区。乳山市,重点实施“两城两区”发展战略,高标准改造提升老城区,高水平打造银滩新城区,高起点建设经济开发区和海湾新区。
(四)加快重点城镇聚集发展。实施扩权强镇,加快推进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把城郊镇纳入城市规划,争取将文登南海新区、荣成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和乳山银滩旅游度假区等发展成为小城市。加快壮大镇域经济,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引导镇村二、三产业及人口向中心镇集聚,重点发展4个国家级重点镇、10个省级中心镇、12个市级中心镇。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积极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鼓励支持城市商贸、金融、物流、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积极引导城市资金、科技信息、社会服务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鼓励城市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鼓励城市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村镇转移,大力培育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支持企业以适用的经营模式、合理的分配形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进行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农业开发。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共享产业化带来的利益成果。完善各类人才到农村服务的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加快推进“三支一扶”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二)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的原则,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积极实施危房改造和农村住房建设。力争到2015年,新建农村住房15万户,改造危房1万户。以“路水电医学热气”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每年完成3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镇级垃圾转运站建设,确保所有镇村全面实行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全市农村户用沼气达到6万户、小型沼气工程达到400处、大型沼气工程达到20处。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选择交通便捷、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村,规划建设一批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确保每个服务中心辐射3至5个村,到2014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四、创新城乡管理机制
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细化城市管理标准,严格落实各区域各环节的管理责任,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和高效能管理。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用地、水体、绿地、历史文化保护、市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六线”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政府投资项目为突破口,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组织方式改革,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制度;以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连片开发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行工程总承包制。以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为切入点,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强化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责,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打造20个城市示范社区,逐步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安全、幸福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六章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围绕经济社会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一、扎实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各领域的改革,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
(一)深化财税物价体制改革。探索增收节支和经营财政的新机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大力培植财源,拓展增收渠道。创新税源管理机制,完善纳税服务、信息管税和内控监督体系。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全面推开公务卡制度,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大力压缩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健全价格调控机制,完善价格应急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民生价格监管,做好清费治乱减负工作,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保持重要商品价格水平基本稳定。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不断精减机构、精减人员,真正实现“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继续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相对集中部门行政许可权工作,严格执行
行政许可法,努力减少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清理各种收费、罚款项目。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文登市、环翠区张村镇两个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三)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业绩考核、重大事项监管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理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改造、产业聚集、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和小企业培育四个计划的实施。
(四)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供给和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土地开发整理机制和模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完善海域使用权的物权化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抵押工作,促进海域使用权流转,培育海域使用权交易市场。理顺电价形成机制,严格落实差别电价实施范围,推进农电体制改革,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推进水价、汽价、采暖价格和天然气价格改革,逐步推行农业节水、农业用水计量收费以及供热计量“两部制”收费,建立健全天然气终端与门站价格、煤炭价格与汽价和采暖价格的联动机制。推行城市垃圾和医疗废弃物等处理收费制度,研究建立危险废弃物处理保证金制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提高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效率。
(五)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认真研究落实中央、省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继续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搭建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全市普遍建立镇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规范推进“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机制。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建立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运营机制。
(七)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放宽准入条件和迁移限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深化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二、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