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洋科技开发。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的创新平台作用,科学配置海洋科技资源,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结合、技术引进等方式,加强海洋牧场构建、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制造、滨海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复合污染与生态退化的综合控制与修复、海洋防污防腐(附)环保功能涂料与材料研发、海洋工程科学规划设计等海洋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攻关、开发,承担实施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打造海洋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加快运用现代海洋科技改造提升海洋渔业、盐业及盐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争取在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海上娱乐休闲、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四大海洋资源”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探测监测与信息服务等“两大技术支撑”产业上全面发展,逐步实现海洋经济发展重点由海岸带经济向海床带经济转移,为海洋经济结构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坚持“壮大总量、拉开空间、提升层次、拓展能级”,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软件及服务外包、商务会展、金融等产业,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
(一)文化。全面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壮大印刷、动漫创意、美术等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七大产业。影视服务业,重点建设各种类型的影视拍摄基地,逐步发展壮大影视摄制服务,积极发展电影、电视剧制作,努力使威海成为重要的影视摄制基地;加强电影院线建设,开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出版印刷业,不断壮大报刊等传统出版业,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培育发展印刷业,力争把我市建成北方有重要影响、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印刷基地和地区性的图书批发流转中心。文化旅游业,进一步保护发掘海权文化、道教文化、乡土建筑历史、红色文化遗产,整合福文化资源,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使文化旅游业成为文化产业支柱。网络文化业,加强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网站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水平;培育发展动漫产业,支持企业研发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舞台剧等动漫新产品,逐步形成动漫产业链。文化娱乐业,完善提高并不断推出各类精品演艺剧目,大力发展演艺中介服务。艺术品及工艺美术业,进一步培育艺术品展览交易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工艺美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发高文化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手工艺品。文化用品、设备的产销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发文化用品和设备。争取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二)旅游休闲。把旅游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着力推进旅游业由传统低端向现代高端转变,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由单纯重景观建设向重旅游文化精品建设转变,由点式开发向串珠成链、资源整合转变,由重资源开发向重资源开发和市场营销并重转变,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坚持依托山海岛泉城资源优势,以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为核心,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大项目建设,突出发展温泉养生、海上帆船、游艇邮轮、海上垂钓、沙滩运动、高尔夫健身、医疗旅游等新兴高端旅游,推动旅游业上档升级。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推进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搞好旅游与相关产业的相互衔接,形成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海洋、文化、体育、会展、商贸等行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拓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链。加快建设旅游咨询集散中心及特色餐饮、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等旅游集中消费街区,着力打造文化演艺、餐饮美食、旅游商品等品牌,提升优秀旅游城市的品质。实施整体营销、主题营销品牌战略,重点办好荣成国际滨海度假周、文登国际温泉节、昆嵛山樱桃节、乳山母爱文化节和无花果旅游月等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打响旅游形象品牌和“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加大对海外的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力争全市入境游客年均增长10%。加快旅游业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国际吸引力和服务水平。
(三)软件及服务外包。软件业,继续抓好省级软件产业园区、高区创新创业基地火炬软件专业孵化器等载体建设,优化政策扶持、创业服务、技术支撑、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吸引国际国内软件业的优秀企业和新产品、人才和资金落户,积极培育软件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远程教育等行业应用软件,加强汽车电子、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在新一代通信和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新兴信息产业相关软件研发和产业化上取得突破。到2015年,全市软件产业收入达到30亿元,经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40家,培育60个行业应用名牌产品。服务外包业,大力开拓日韩和欧美市场,重点承接软件开发、研发设计、信息管理、数据处理、动漫影视等外包业务。高标准规划建设服务外包园区,构建特色鲜明、园区聚集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外包专业教育,建立校企、园企结合的人才培训和实验基地。加大服务外包产业引进和扶持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争取到2015年,全市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
(四)商务会展。商务服务业,坚持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原则,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拓展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财务、法律、评估、咨询、人力资源和市场交易等服务业,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担保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借鉴国际新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发展一批知识密集型商务企业,引导一般性商务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会展业,坚持以会议和节庆活动带动专业性展览活动,打造“四季会议城市”,积极发展会展节庆经济;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形成品牌带动、竞相发展格局,选择渔具、海产品、家纺、船舶、地毯、医用器械等有比较优势、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潜力会展项目,着力培育中国威海国际食品博览会、中国渔具制造业基地(威海)国际博览会等中小型专业展览;坚持自办与引进相结合,建立品牌会展引进培育机制,积极引进单项或区域性文化体育赛事。到2015年,培育3-5个与威海产业结构关联度高、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会展品牌。
(五)金融。以金融服务高级化、融资形式多样化、信用手段现代化为重点,加快金融服务创新,尽快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区域管辖机构和分支机构,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壮大。促进地方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加快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步伐,积极稳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推动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发展,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发起组建村镇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鼓励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拓展保险市场,建立覆盖寿险、财险、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多领域的保险体系。加大证券、期货营业机构引进力度,统筹证券营业网点布局,建立区域分布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证券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信托投资等各类投资机构,鼓励规模企业设立创投公司,规范和引导典当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发展,逐步建立形式多、覆盖广的企业融资网络。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健全覆盖面较广、统一高效的社会征信体系。争取到2015年,新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4-6家,保险机构超过40家,证券营业部达到10家。
六、强化重点产业发展支撑
在农业发展方面,认真落实中央、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工作,扩大农机具补贴种类,扩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集中投入、集约使用各项农业扶持资金,建设一批规模化的农产品种养基地,创建一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带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和健康主题,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保护工作,培育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农产品。“十二五”期间,全市新认证农业“三品”300个,地理标志产品登记10个。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快建设国家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放心城市。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扶持发展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示范合作社,增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00家、成员6万户,带动农户20万户。
在制造业发展方面,重点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区的作用,引导重点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加强配套能力建设,注重上下游产业的相对集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一批“专业园”、“特色园”,努力使园区成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认真落实财税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利税大户、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实施“百企登峰”攻坚计划,鼓励重点优势企业通过经营权和资产转让、联合收购等方式实现兼并重组,集中力量扶持60户市级重点企业,争取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达到20家以上,其中过100亿元的10家以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小企业培育计划,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每年新注册私营企业3500家以上,个体工商户1.5万家以上。继续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大力争创省长质量奖、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整体质量水平。
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放宽行业准入门槛,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占上年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万分之一,对重点发展的服务业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扩大税费优惠范围,在企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业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二、三产分离。配套实施金融支持、土地供应等优惠措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突出抓好4个中心城区、10个重点园区、10家大型企业、100个重点项目等服务业载体建设。
第五章 区域统筹与城乡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全市城镇化由偏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