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动力与压力并存。

  从国际环境看, 世界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国际政治、政策协调博弈更加复杂,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际产业调整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全球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再工业化”,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以资源、能源、科技、人才等为主的新一轮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升值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压力也将使我国经济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国家实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的政策取向,将使我国步入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产业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将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人口结构变化、环境和资源的刚性约束、传统竞争优势的减弱、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加剧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从我市条件看,世界经济复苏、国际产业转移升级为我市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为我市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市区位、海洋、生态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与积累,我市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我市还面临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要素制约更加严峻、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加大、社会民生尚需改善等困难和问题。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为抓手,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促进产业振兴,着力强化内需驱动,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奠定坚实基础。

  二、指导原则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强化统筹协调理念,加大区域规划和资源整合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海陆统筹,以海洋开发带动陆域发展,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优化。坚持内需驱动、稳定外需,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思路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引领发展转型,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倡树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高度重视政府的引导、调控、服务作用,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地加大开放力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完善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立足我市的比较优势,实行重点突破、特色发展,避免产业同构、低效竞争,努力培植一批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尽快形成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板块。主动与周边城市、内陆腹地搞好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努力形成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民生优先,共建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努力实现富民与强市的高度统一。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结合我市实际,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确定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到2015年达到3200亿元以上,人均GDP超过1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21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2.5:43,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财政、税收收入占比逐年提高。蓝色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70%。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每年引进各类人才1万名以上,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增加到140家、其中国家级15家以上,职务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8%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2%以下。科技投入大幅增长,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2%以上。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较大突破,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国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健康平稳发展,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亿美元以上,引进国内资金年均增长15%,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总额年均增长10%。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到2015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取水量分别降低17%、1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严格控制,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全部综合利用或有效处置,森林覆盖率达到4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成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基本达到均衡,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保持100%,燃气普及率基本达到100%。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5.79人、床位数5.78张,万人拥有文化机构数达到0.3个。平安威海建设扎实推进,治安动态监控覆盖城乡,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以上,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不满意率不超过5%。

  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城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24和40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零左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率先建成创业型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临时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保障标准和财政补贴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5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率先在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上实现突破,逐步建成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

第三章 区域战略与产业布局



  按照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的原则,立足区域资源、基础优势和产业发展,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合理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动项目向重点区域集中、资金向重点区域投入、政策向重点区域倾斜,打造引领经济率先发展的强势板块。

  一、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
  依据《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统筹、海洋产业与关联产业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壮大海洋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六大基地建设,组织实施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构筑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的蓝色经济区发展格局,加快打造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和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区,积极争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逐步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海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基地,注重巩固优势,做优做强远洋捕捞、名优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好海洋生物引种育种、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抓紧建立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海洋牧场达到160万亩,海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2%。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基地,注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核心技术研发和配套企业发展为突破口,支持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修造船业聚集区及十大重点造船企业快速发展。港口物流基地,注重上档升级,实施“兴港强市”战略,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整合港口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港口、码头及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口岸通关查验设施建设,加快口岸对外开放步伐,优化口岸“大通关”环境,力争全市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万标箱。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注重突出特色,进一步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努力打造成为半岛滨海高端旅游示范区和国内知名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新能源及配套产业基地,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核电、风电、水电等项目,稳步发展海洋潮汐能、海流能、潮流能和波浪能,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新能源基地。现代石化基地,依托良好的区位、岸线等优势,在荣成镆铘岛、南海新区规划建设大型石化基地项目。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