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威政发〔2011〕22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市“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工作重点,反映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行动纲领。实施好《纲要》,对于我市在新一轮发展和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增创新优势,加快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会,积极组织实施,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实现我市“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而共同努力。

  二○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区域战略与产业布局

  一、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

  二、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

  第四章 产业振兴与发展重点

  一、稳固农业发展基础

  二、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

  三、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

  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六、强化重点产业发展支撑

  第五章 区域统筹与城乡建设

  一、规范引导区域开发秩序

  二、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创新城乡管理机制

  第六章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一、扎实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二、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开放

  第七章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一、建立促进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二、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八章 科技教育与人才战略

  一、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三、加强人才工程建设

  第九章 和谐社会与民生建设

  一、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

  二、努力扩大就业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六、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七、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八、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服务和管理

  九、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十、协调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第十章 支撑体系与保障措施

  一、强化内需拉动作用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资金保障能力

  四、强化用地用海支撑

  五、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六、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全局性、纲领性文件。编制和实施好《纲要》,对于我市在新一轮发展和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增创新优势,加快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保增长、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44.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6779元,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8.3亿元,年均增长15.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17元,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1.6%。

  (二)产业结构全面优化,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9:55.9:36.2。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13万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68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35.7亿元,年均增长14.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7%;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1个,中国驰名商标13个。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20亿元,年均增长16%,占GDP比重达到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亿元,年均增长19.1%。

  (三)投资力度逐年加大,重点项目实现突破。五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700亿元,年均增长21.3%,其中服务业、高新技术投资比重分别达到45.9%和37.5%。实施中央、省扩大内需项目240个,累计争取扶持资金7.4亿元、市县配套10.6亿元。威乳高速、长会口大桥、威海港三四期、机场二期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青荣城际铁路、石岛湾核电站、机场三期扩建、江家寨立交桥等项目顺利推进。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84.9%。

  (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明确国资委的出资人主体地位,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实现政府融资的借、用、管、还一体化,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公务卡制度改革。开展集体林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多项改革。7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累计融资66亿元。创建市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市创业投资公司,批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4家、村镇银行1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7%提高至67%。

  (五)对外开放进程加快,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十一五”期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566亿美元,年均增长13%;外贸出口360亿美元,年均增长13.5%,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到50.2%。组建了12个产业招商办公室,外汇到账外资累计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15.6%;引进国内资金累计达到1460亿元,年均增长14.1%。累计批准总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157个、对外战略合作项目180个,过亿元的内资项目达到320个。全市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16亿美元,外派劳务3.8万人次。

  (六)自主创新不断强化,科技事业成果丰硕。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深入推进,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18家,其中国家级11家;与11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关系,与3所高校建立了技术转化中心,成立了威海技术交易中心;创建了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家。全市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64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12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并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荣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和“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30强”称号。

  (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日益改善。设立威海工业新区、文登南海新区,全市城镇化水平由53%提高到58.7%,建成区面积由161.3平方公里拓展至240.8平方公里。市区建设改造90多条城市道路,建成幸福公园、悦海公园等大型滨海公园,全面完成77个城中村拆迁改造任务,在全省率先解决了城中村问题,增加了群众财产性收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精品宜居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燃气普及率99.85%,集中供热率90.7%,污水集中处理率89.3%,自来水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绿化覆盖率达到47.1%。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创建了北方第一个“国家级园林城市群”。

  (八)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成效明显。重点实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80多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56项,对1个园区、14家企业开展了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24.3万吨,关停“小火电”27.1万千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取水量分别比“十五”末下降22%和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累计分别削减18%和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荣成市建成国家生态市,文登市、乳山市分别通过了生态建设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和技术评估。

  (九)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实施惠农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客车、自来水、有线电视,完成13座大中型病险水库、34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沼气工程302处、户用沼气池5万座,新建扩建52所镇卫生院、427所村卫生室,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8处,新建农村住房10.8万户、改造危房1.4万户,完成4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6078套经济适用房建设,发放廉租补贴363万元,保障范围内的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建扩建学校175所,建立了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财政资助体系。启动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达到100%。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成16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启动了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在全省率先实现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四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职工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5.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零以下。各类安全事故下降51%。圆满完成援川和对口帮扶工作。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史志、档案、气象、地震、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十一五”时期,我市综合实力较快提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项改革取得较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结构亟待调整。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消费拉动相对不足,投资结构不够优化,扩大开放压力较大;大企业的支撑带动能力还不强。二是经济运行质量仍需提高。财政税收占比有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然不高;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三是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有待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相对滞后。四是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五是重点领域改革尚需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等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