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继续落实公益性岗位援助和“4050”大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援助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管理,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要结合签订新一年劳务合同,对全市公益性岗位人员身份和上岗条件进行核实,对已不具备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人员予以清退。二要实行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挂牌制度。三要市、县区及用工主体单位实行互动,全方位开展公益性岗位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四要实行公益性岗位管理例会制度,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岗位援助。要确保“4050”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落实到位,加强享受“4050”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人员的日常管理,做到数据实时动态管理;要做好补贴发放工作,确保社保补贴及时发放。
(七)启动实施《就业失业登记证》制度
要精心组织,启动实施《就业失业登记证》制度。研究制定《阜新市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办法》,明确发放对象、发放条件、发放流程、数据管理等工作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就业失业登记证》意义、目的,使广大群众广泛认知、积极配合。按照省就业、失业登记信息化管理要求,应用和配备统一软件硬件设备,做好发放基础准备工作。7月份正式开始《再就业优惠证》、《失业证》换发工作,年底前,确保公益性岗位人员、享受“4050”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人员、登记失业人员全部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建立相关数据库。
(八)强化管理,完善城乡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按照“六到位”标准,到2011年底前,全市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工作组织机构,强化基层劳动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一是场地到位,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所(站)具有独立的面积在10平米以上的办公场所。二是编制到位,全市统一核定所(站)平台人员职数。三是人员配备到位,对上岗人员资格进行重新审核,建立补员制度。四是经费到位,从就业资金中按月定额拨付办公经费。五是制度到位,结合新形势,修订所(站)平台工作制度和人员工作职责。六是工作到位,制定工作考核办法,定期对所(站)工作情况实行监督检查。
要加快县区及以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扶持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各县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使信息化的就业服务手段能够满足工作需要,也使各项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业务通过信息网络向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延伸。
(九)夯实基础,强化失业保险扩面工作
逐步夯实参保及个人缴费记录等基础工作,确保完成省失业保险的扩面指标。要加强领导,实施参保扩面目标责任制。将扩面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区。严格审核申报制度,参照养老保险申报数据核定用人单位参保缴费人数、缴费基数。积极与劳动监察部门协调配合,对重点用人单位进行检查,依法强制参保。积极与地税部门协调,对参保单位进行排查,对只缴费而未登记参保的单位进行业务规范,夯实参保基础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做实个人缴费记录工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完善奖惩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