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加强公用通信网络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基础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应急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无线电台等各种技术,确保地震发生后通信畅通,信息传输及时可靠。
抓紧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水库大坝、输油气管线、核设施、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因地震灾害引起次生灾害。
(四)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市、县(区)、乡(镇)三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健全指挥工作制度和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地震灾情实时获取和快速上报等系统,尽快建设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支撑。
2.修订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建立应急预案备案、检查、评估制度,经常开展按预案演练,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时组织跨县区、跨部门以及军地联合抢险救灾演练。
3.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市、县(区)两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装备保障,提高远程机动能力,满足实施救援任务的需求。建立健全军地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部队在抗震救灾中作用。加强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医疗、交通运输、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
4.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级规划、住建等部门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规划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重点救援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5.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市、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完善跨地区、跨部门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应急救援产品动员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专业储备和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