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
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土地银行、民营金融服务机构、信用担保中心等金融服务业。扩大保险服务业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推进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服务。大力发展广告策划、设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企业发展成本,提高社会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发展配套能力。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传媒产业,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文化体育和旅游设施,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举办各类产品交易和文化体育赛事活动。
第八章 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建立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通过实施教育培训移民、城镇就业移民、生态农业移民、生态林业移民、养老保障移民五大工程,逐步将贫困地区人口从不适宜生存的地区迁移出来,根据年龄特征,分类进行安置,有效改善山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为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和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
坚持市级负责、县区联动、整体搬迁、统一规划、一以贯之的原则,对适学人口实行教育培训移民,对适业人口进行城镇就业移民,对适农人口实行生态农业移民,对适林人口实行生态林业移民,对老弱病残人口实行养老保障移民。建立移民住房保障、社会保障、户籍保障等制度,用5年时间,完成生态移民8.46万人,把居住在中部干旱带和山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宜人居地方的贫困群众基本搬迁出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力度,重点发展劳务和特色产业,形成以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可持续增收致富新格局。加大危房危窑改造步伐,消除贫困地区群众居住安全隐患。扩大教育扶贫规模,提高教育扶贫质量。实施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双到”工程,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使80%以上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
三、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20岁以内的适龄人口全部接受普通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对20岁至30岁未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青年人进行定向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达到上岗标准后,到需求企业就业。“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
第九章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快推进生态建设
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南华山100万亩水源涵养林、腾格里沙漠100万亩生态屏障工程和香山北麓50万亩生态经济林。加快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完成生态移民退耕还林30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36万亩、南部山区小流域治理4万亩、灌区农田防护林及村庄绿化10万亩。加快建设种苗培育基地。积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使生态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产业基地,提高林业产出效益,着力培育压砂地节水灌溉红枣产业、南山台苹果特色经济林产业、速生丰产林产业、北部沙产业。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重点突出、结构稳定的林业生态体系和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经济林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增林地面积218.5万亩,累计达到81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7.5%,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碳汇功能开始显现,生态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二、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
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以防治工业污染为抓手,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社会和谐。遵循城市发展定位,落实环境功能要求,分区控制、调整环境功能布局,分阶段落实环境保护任务措施。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逐步推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氮工艺技术。抓好电力、水泥、集中供热行业脱硫设施建设。严格落实城市水源地保护制度,重新调整划定城市第一水源地,开辟建设城市第二水源地,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加强工业区污水和废弃物处理,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形成全市环境监测自控监管体系,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十二五”期间,SO2、COD、氨氮、NOX削减量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减排任务。
三、切实加强节能降耗
建立节能降耗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能耗指标监测、公报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完善节能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加强对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行政事业单位能耗监管。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节能评估和节能审查,严格遵守国家和自治区高耗能企业准入政策,优先核准低碳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行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使用建筑装饰工程节能新材料;加快建设交通节能设施,布局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发展城市电动汽车,降低交通能耗。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步伐,加大节能投入,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和工程的实施,对重大节能工程、重点示范项目和高效节能产品予以财政资金支持。“十二五”期间,万元GDP综合能耗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控制目标。
第十章 强力构筑立体交通网络
一、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铁路。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建设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段、甘塘至武威南、宝中铁路等增建二线工程,打造进入北京6小时、太原3小时、西安3小时、兰州2小时、银川1小时、石嘴山1小时半的快速铁路交通通道。新建甘肃红会至太阳山铁路海原段。加快推进中卫-苏宏图-乌力吉口岸铁路建设。迁建中卫火车站,扩建中宁石空火车站,新建海原新区火车站。建成中卫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和迎水桥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把中卫建成西北地区的战略装车点。
(二)公路。实施中卫黄河公路大桥和中宁黄河公路大桥拓宽改造工程。建设中卫常乐黄河公路大桥。加强国省干道、市县道路、通乡通村道路、城市进出口道路、旅游区道路、工业园区路、设施农业基地路等各类道路的建设,加快重点公路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新建(改建)各类公路4161公里,其中:县级道路186公里,乡级道路680公里,村级道路329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上沥青(水泥)路,公路运输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拓展城市公交和农村公交线路,方便城乡居民出行。
(三)民航。加快培育航空市场,不断完善航线网络布局,新开中卫至成都、上海、广州等地航线,打通中卫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空中通道。积极引进各类飞行训练机构,大力开展各类飞行训练活动。完成香山机场站坪、联络道、廊桥等扩建工程,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发展旅游包机和特色产品货运包机。到2015年,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5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4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