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重点民生与社会可持续科技工程
民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围绕人口健康等重点领域,继续巩固和推进我省医学创新研究平台建设,优先选择感染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专科新建10家左右医学临床研究中心。积极组建磷资源综合利用、钒资源开发利用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在资源开发利用核心关键领域的科研水平。围绕矿山安全、食品安全、突发性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公共安全事故的监测、预警、预防技术,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逐步完善构建我省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民生科技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围绕我省地方病防治、重大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常见多发病防治,积极利用已形成的优势成熟医疗技术开展医疗技术示范。围绕血吸虫病防治、早期宫颈癌治疗、C型根管治疗技术、中医肝病防治、大面积烧伤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治疗开展重大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围绕提高我省尾矿综合利用率,开展附加值、大消耗尾矿利用的关键技术与综合示范。积极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
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工程。结合大城区和中小城市、中心城市和城镇、乡村等各自不同发展需求和特点,通过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先进示范区的创建,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全省范围的影响,提高全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省级以上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数达到20个以上。
(四)加强前沿技术研究,稳步提升知识创新水平。
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加强前沿技术和基础性研究,力求突破一批关键科学问题和前瞻性技术,建立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平台,取得一批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高技术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显著提升基础研究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湖北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1加快发展前沿技术。
以服务我省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信息、生物、材料、能源、资源、环境等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支撑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湖北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劲的创新源头支撑。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智能感知技术、虚拟计算环境、自组织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开展生物医学、生物和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农业等;新材料技术领域,重点研究医用生物材料、人造组织材料分子设计与绿色制备技术,钢材高洁净度冶炼及成分偏析控制技术、高品质钢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金属材料循环再生技术,绿色建材开发与再生技术研究,储氢材料技术、超级电容器材料及制备技术等。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点研究低成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经济高效安全氢能储存与输配系统技术、燃料电池基础关键部件制备和电堆集成技术等。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点研究矿产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新理论与技术、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理论与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环境监测及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等。
2培育造就知识创新人才。
充分发挥国家各类基础研究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计划培养和稳定高素质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实施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青年杰出人才项目计划和创新团队计划,培养50名国家长江学者、40名国家杰出青年人才、50名中科院百人计划等优秀人才,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与布局合理的高素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着眼于科技发展战略性方向和国家与本省重大战略需求,在光电子信息、能源与材料、农业、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领域加强投入,着力培养引进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部署形成60个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知识创新团队,进一步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特别是华人专家以各种方式为我省基础研究发展服务,增强我省基础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3完善知识创新平台。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体,设置专项计划,集中支持少数精干的、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调整基础研究的组织结构和力量布局,促进科研部门、单位之间最大限度地开放,促进人才流、信息流和物质流的畅通,构筑湖北基础研究稳步发展的平台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光学工程、地球空间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与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水电工程科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矿产资源利用及农业良种培育等优势领域,着力培育5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不断提升我省知识创新能力。
依托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现有知识创新平台,面向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传统产业优化改造升级,重点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和钢铁、汽车、石化、纺织及船舶制造等工业支柱产业领域,推动建设50家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促进在鄂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五)完善自主创新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服务全省“两圈一带”战略布局,服务“创新型湖北”建设,大力加强全省区域创新布局,以推进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擎,以促进武汉等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快全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支撑,以增强基层科技工作能力为基础,整体推进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1全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大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激励成果转化、科技投融资、产学研合作、政府采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不断突破。进一步促进示范区挖掘科教优势资源,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开放合作创新,促进绿色持续发展,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产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培养和积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国家级、省级公共研发机构与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到2015年,示范区总收入力争达到8000亿元,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型体制机制示范模式向省内高新区及各地市的推广,不断扩大示范区辐射带动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