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物产业。
充分发挥现有技术潜力和特色优势,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化进程,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大幅度提高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力争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发展基地。
生物医药。突出优势技术领域,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强重点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开发与产业化。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规范化种植等技术与标准研究,支持中药新药及新剂型的开发和产业化。推进特色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开发与产业化。
生物农业。加强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加快研发和推广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在农、林、牧、渔、禽等方面的应用。大力推进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药及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生物制造。围绕微生物制造和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加强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制造。
专栏: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主要任务和目标
创新主体培育:重点培育武汉生物制品所、湖北天茂、马应龙药业、凌云光电、新华扬、中博生化、安琪酵母等40家细分市场龙头企业。积极培育50家左右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8家上市企业。
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和建设30家左右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左右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15家左右省级以上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在激光医疗器械、新一代生物制药等领域积极培育和推进5个左右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建设。进一步推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全省生物医药工业园建设,加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模式动物研究、农药检测及农药标本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和建设15个左右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
3新材料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量大面广和重大基础设施急需的高性能材料为突破口,大幅度提高我省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突破性发展,力争使新材料成为我省重要的新兴支柱性产业。
生物及环保材料。大力发展人体组织、器官等仿生功能材料。加快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加快环境友好材料、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质全降解环保生活制品及特色环保材料的研发和推广。
化工新材料。依托现有石化产业基础和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加快发展有机硅、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研发。推进磷氟化工及其新材料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催化材料、膜分离和色层分离材料、特种涂料和特种化工材料等精细化工材料研发。
新型建筑材料。大力发展质轻、隔音、防火的新型墙体材料技术。加快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技术、合成建筑材料和建筑用化学品研发。积极推进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研究与应用。
新型冶金材料。积极开展新一代硅钢等高性能特殊冶金材料生产工艺和成套设备研发。推进新型磁性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强度及模具用特种钢材料技术。开展金属箔材及异形材研究与开发。加快稀有金属及合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纺织新材料。大力发展各类高仿真、高功能、差别化新型特种纤维技术。推进棉、丝、麻等天然纤维纺织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开展新型面料印染整理关键技术研发。支持高档服装、高档针织及家纺面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专栏: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主要任务和目标
创新主体培育:积极培育50家左右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重点发展宜化集团、兴发集团、鼎龙化学、国创高科、三峡新材、武钢集团、中冶南方、湖北化纤集团、孝棉集团等40家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10家上市企业。
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和建设30家左右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左右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15家左右省级以上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在细化工产业、涂镀薄板加工、新型纺织技术、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积极培育和推进10个左右产业技术战略联盟。进一步加大省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度,推进和建设15个左右省级以上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4先进制造产业。
围绕制造业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着力提高我省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发展绿色制造,大幅度提升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
高档数控装备。重点研发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面向行业的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大力发展高速、高精密、高效、高复合性能、高可靠性的各类数控机床。积极加强数控机床功能部件附件开发。
激光加工装备。以新一代工业激光器作为突破口,实现批量生产,奠定激光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大力推进激光切割、激光焊接和激光精密微细加工等应用领域的系列设备研制与开发。
新型交通装备。大力推进数字化造船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开发新型船舶,加速军用船舶高技术在民用船舶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发展水陆两栖飞机和浮空飞行器及其关键部件。积极开发大飞机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航空座椅配套产品。
基础制造装备。大力推进海洋等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工艺与设备开发。积极突破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极端制造技术、精密成型及加工技术、装备可靠性技术。
汽车总成及其零部件。加快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汽车开发和制造技术,促进汽车产业向节能、环保、安全、舒适、可靠、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大力推进高效、低排放汽车发动机总成及零部件开发,汽车传动系统技术、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底盘与车身及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开发。加强大型高效专用汽车及发动机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数控装备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