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大中型骨干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灌排渠系配套及清淤整治,提高排水效益,加强渍害中低产田改造。
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大别山南麓、清江流域、汉江上中游、幕阜山区、桐柏山区等地区水土保持,力争五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500平方公里。加强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力争使武汉江湖连通工程、黄石磁湖和大冶湖、鄂州洋澜湖、咸宁淦河、孝感澴东、十堰泗河等河湖水生态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由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市(州)组织落实。
以武汉为中心,以襄阳、宜昌为支点,加快光纤宽带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广播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支持武汉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实行重要信息系统和安全保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由省经信委、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市(州)组织落实。
逐步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力争发电总装机达到3980万千瓦(不含三峡电站)。力争咸宁核电项目“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开工建设浠水核电项目。火电装机达到2445万千瓦。重点抓好汉江梯级开发和潘口、江坪河、淋溪河、龙背湾、姚家坪等水电站项目建设。水电装机达到1415万千瓦(不含三峡电站)。建设好武汉、黄石、襄阳、孝感、宜昌等大中型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争取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20万千瓦。建设晋东南-南阳-荆门第二通道及荆门-武汉特高压通道,大幅提高“襄十随”电网通道适应能力。基本形成“宜荆荆”电网依托荆门、荆州特高压站分区供电的格局。逐渐形成鄂东电网依托特高压交直流、核电集中供电的格局。
--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电力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市(州)组织落实。
(七)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实施重大产业发展科技专项和应用示范工程,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推进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在硅酸盐建筑材料、电磁科学、生物地质、大地测量等领域建设高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全面提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东湖·世界光谷”。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进入全国前列,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
--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市(州)组织落实。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稳定形成100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50所左右高等职业院校与一批企业合作开展一体化办学。建设好10所左右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15所左右省级示范性(特色)高等职业院校、4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支持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100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建成100所劳动预备制培训示范学校。重点建设30个左右“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0个左右校内外“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个左右“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0个左右“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每年组织1000名左右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服务。支持在鄂部委属高校建设10个左右一流学科,支持省属高校重点建设50个左右重点一级学科。确定100个左右本科和高职专业点,组织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人才。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完成72所市、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按照国家部署,开展“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途径”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改革试点。推进部省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建设和教育改革试验。选派2万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免费培训10万名农村教师和校长。组织2.5万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推进5000名城乡中小学校长双向交流任职。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