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鄂政办发〔2011〕24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0-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
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为推进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资源配置,综合开发治理,带动汉江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在水利、国土、农业、林业、财政、农村建设等6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汉江流域自丹江口水库以下至汉江与长江交汇口河段干流与支流(湖北境内)沿线的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荆州市、孝感市和武汉市等11个市(林区)所辖的34个县(市、区)(详见《汉江流域中下游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目标》,附后)。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与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地跨东经109°56′~114°17′、北纬29°38''~32°58′之间,全长652公里,集水面积469万平方公里。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量丰沛、良种优质,历来是我省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地处中原腹地,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航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为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
2.农产品生产丰富,农业基础较好。2009年,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增加值占全省42%,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426%,粮食总产量占全省571%,棉花总产量占全省629%,畜禽总产量占全省49%,淡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60%,是我省名副其实的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农业资源“富集区”。同时,又是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区”。2009年,区域内机械总动力156681万千瓦,占全省56%,实际机耕面积达到其耕地总面积的21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其耕地面积的757%、566%、53%。
3.县域经济相对发达,是我省重要的经济走廊。改革开放以来,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汽车、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电子、轻纺、食品等工业蓬勃发展,是我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是我省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有6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81家,占全省388%。
4.人才和科教资源雄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我省作为科教大省,各类技术人才众多,在农业科教人才、技术推广、培训教育等方面独具优势。区域内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现有各类农业协会2518个,建立健全了市、县、乡(镇)三级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网,为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信息保障。
5.区域发展后劲较足,农业综合开发潜力较大。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经济发展轴区,近年来区域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随着“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凸现,为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撑。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着良好机遇。一是“两圈一带”战略机遇。在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同时,实施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将使湖北区域发展战略逐步完善为“多点支撑、协调发展”。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开发,通过充分发掘农业潜在优势,建设现代农业和现代水利示范带,构建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带,探索流域国土开发新模式。二是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中部地区建设“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包括“沿长江经济带”。汉江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纵贯湖北南北,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要内容。三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部署:“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抓紧实施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对于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挑战。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既具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可利用资源闲置,开发力度不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够,农产品品牌带动能力不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体制机制性矛盾依然存在,等等。
3.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一是水资源利用成本增加。丹江口水库加高后,将直接影响汉江中下游干流来水量和可利用水量,使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水环境承载能力降低而受到制约。调水后,汉江沿江涵闸、泵站取水保证率将降低20%-30%,受水位下降影响,灌区绝大多数闸站取水能力只能达到设计能力的35%-47%,共有185处闸站需要重建或改造,运行费用增加,当前农田水利设施配置难以适应南水北调后的新形势。二是控制污染的难度增加。调水后,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将减少26%左右,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水华”发生概率增加,农业生态环境将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三是不适合鱼类生存的因素增加。调水和梯级建设后,将使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梯级枢纽库区水质可能变差,天然鱼类产量将减少40%-50%,流域内部分鱼类种群将退化甚至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四是耕地资源退化。水位下降将使汉江中下游干流两岸的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平衡,两岸的洲滩及岸边河滩湿地面积减少,导致形成新的沙化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