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落实我省钢铁、石化、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促进省内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1煤炭基地建设。
主要目标:突破资源瓶颈,解决我省煤炭供应难题。
工作任务:(1)积极推进煤炭战略性投资及资源整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省外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以资本换资源、以产权换资源等多种形式,争取掌控煤炭资源特别是电煤资源的主动权。(2)争取国家投资建设重载铁路,解决通道运输问题。建设好荆州铁路北煤南运通道,宜昌铁路西煤东运通道。(3)做好煤矿整合和改造,稳定现有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强化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积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4)对省内有一定规模的煤炭资源远景区由省地质勘查基金出资勘查,努力增加煤炭资源储备。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信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安监局、武汉铁路局配合。
2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
主要目标: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
工作任务:(1)继续争取更多的三峡电量,同时充分利用湖北电网的区位优势,积极吸纳外省电力。(2)加快与国内煤炭基地和水电基地间的电网建设,形成输煤输电并举的格局。(3)引进大型能源企业,按照流域资源整合的原则,有规模、有步骤地参与湖北水电项目的重组并购和整合工作,规范有序开发剩余水电资源。(4)改革农村电网体制,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促进配电网和输电网协调发展。(5)稳步推进湖北大畈等核电站建设。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信委、省水利厅、省电力公司及相关市政府配合。
3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
主要目标:加快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联合)重组、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建设精品原材料生产及加工基地。
工作任务:(1)支持武钢建成以冷轧硅钢片、汽车板材、高速重轨和高强度结构钢为重点的国际一流钢铁企业。(2)支持新冶钢建成全国重要的齿轮钢、轴承钢、无缝钢管、特冶锻造产品特种钢生产基地。(3)支持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项目和中铝大冶铜板带高精度铜板带加工项目建设,延伸铜箔深加工。(4)扶持与冶金产业有关的桥梁及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支持以武汉、黄石、鄂州为重点的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钢铁、有色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5)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延伸产业链,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6)以宜化、兴发、沙隆达、楚源化工、洋丰集团、大峪口公司、祥云化工等企业为龙头,促进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和化工园区建设。(7)加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和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8)大力提升建材工业水平。推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玻璃及高档陶瓷,积极开发绿色建材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
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牵头,相关市政府配合。
4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主要目标: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增加矿产资源储备。
工作任务:(1)加强鄂西地区重要有色金属成矿区带的勘查,探明一批新的矿产地。(2)开展隐伏矿床找矿工作,评价资源潜力,力争在重点成矿区取得找矿突破,为矿业基地提供接替资源保障。(3)积极推进骨干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增加后备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相关市、州政府配合。
(三)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落实我省汽车、装备制造、船舶、纺织、电子信息、轻工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继续加大对相关产业支持力度。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主要目标:围绕做强做大新型汽车及配件、重型机械设备、电力成套设备、船舶制造等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建设一系列产业集聚集群基地。
工作任务:(1)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升国际化水平,建成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积极支持神龙三工厂建设;支持东风本田第二工厂建设,形成48万辆乘用车生产能力;支持东风渝安十堰微型车扩能项目建设,形成50万辆微型车生产能力;支持东风公司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初步形成12万辆轿车生产能力。(2)大力发展各类专用汽车,到2015年力争形成专用汽车年综合生产能力35万辆以上,支持随州市成为国内最大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3)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机遇,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加快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以及清洁燃料汽车研发,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制高点。(4)重点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汽车关键总成及零部件产品,整体提高零部件企业为东风汽车公司及国内主机厂的配套能力和水平。(5)建设武汉清洁高效及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基地。(6)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大型锻铸件、模具产业发展,加快激光加工设备、大型薄板冷轧机组成套设备、航天航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建设,加快宜昌高压开关设备制造基地建设。(7)大力提高船舶的建造实力,发展壮大产业规模,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500万载重吨。(8)加快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一园两区”(关山区、武东区)建设,逐步形成船配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配套产业体系。(9)提高船舶工业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在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山船厂等骨干企业建成4-5个高水平的国家或省级研发中心。(10)支持豪华游艇、工程船等特种船舶的设计与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