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汕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汕尾紧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缘优势,以深汕特别合作区和信利集团、德昌电子公司等为龙头,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和培育相结合,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群体。建设以云计算中心、灏芯(汕尾)微电子、雅芝低温多晶硅TFT、信利4.5代AM-OLED、二极管和三极管等产品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培育发展半导体照明(LED)、移动通信设备、计算机辅助设备、个人电脑、视听设备、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及其它电子专用设备、计算机与家用电器融合的新一代家用电子产品等,努力实现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提高配套能力,延长和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把昔日的小渔港打造成现代的数码港、信息港。
  --新能源。积极引导发展海上风电场、陆地风电场,逐步提高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
  --新材料。培育发展有机硅材料、通用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大力发展光学玻璃、高端玻璃、陶瓷制品、新型墙材、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海洋生物医药。以海洋活性物质提取及药物开发、检测试剂、化学合成药等为重点,加大海洋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等的开发,培育和壮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迅速扩张,积极引导各类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建设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壮大工业规模。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和制鞋、金银珠宝首饰加工、圣诞礼品、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打造“公平服装”、“可塘珠宝”、“碣石圣诞品”、“鹅埠鞋业”、“东海食品”、“甲子五金”和“梅陇金银首饰”等区域特色品牌,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程度较强的中心镇和专业镇。

第四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全面提高服务业增长质量、效益和水平,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现代物流业。依托城市中心、临港工业、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加强沿海主要港口、交通枢纽等物流节点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粤东沿海新的国际物流通道。加快汕尾新港区(红海湾)物流园区、汕尾火车站物流园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物流园区、汕尾市陆丰内湖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汕尾市海丰县中宝珠宝交易物流中心、陆河县新河工业区物流园等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努力建成与珠三角充分对接的现代物流基地。积极引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虚拟物流等大型企业;全面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有效整合海关、商检、工商、货运、外管、税务、银行等相关物流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推进物流“大通关”建设。
  --休闲旅游业。利用好海滨城市的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突出“红、蓝、绿、古、特”主题,突出休闲城市特色,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品牌,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珠三角旅游目的地,建设“珠东”现代旅游新城。到2015年实现“一城、十馆、百亿元、千万人”目标。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全力打造一个中心(汕尾市区城市旅游接待中心)、三大组团(市区--红海湾海滨旅游组团;陆丰--陆河文化旅游组团;海丰综合旅游组团)、十个重点旅游区(长沙湾旅游城、赤坑温泉、海丽乡村俱乐部、莲花山综合开发、陆河休闲度假区、金厢沙滩旅游区、品清湖游艇俱乐部、银龙湾旅游园区、鹅埠园区明热温泉、联安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区)的旅游总体发展格局。加大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汕尾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汕尾旅游市场。重视旅游地产的发展,走休闲度假旅游与房地产联合开发,两者相互促进的休闲居民、旅游人居发展路子,面向珠三角,服务珠三角,融入珠三角,以满足来自珠三角的需求为目标,积极发展生态、健康、休闲、度假、旅游地产,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

专栏8 汕尾市旅游业发展目标“一城”:以市区为重点打造一个旅游新城。“十馆”:建设十座新的、高档次、各具特色的宾馆。
“百亿元”:旅游年产值要过百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千万人”:游客超过一千万人。


  --金融服务业。积极接轨珠三角金融中心建设,着力培育金融市场,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向县(市、区)延伸,鼓励开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扩大有效物担保范围,加大信贷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信用担保公司,大力发展保险业及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做大做强政府担保平台。“十二五”期间,着力引进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丰富金融机构类型。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若干大型企业上市。
  --其它各类服务业。开辟新的消费领域,推动社区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非义务教育、旅游、体育等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传媒、创意产业、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开拓新兴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第五节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把汕尾市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港澳地区农副产品和水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坚持高效和规模化方向,以产业融合为目标,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强与市场对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和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突出生物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推动绿色生态、观光休闲等特色优势农业集中集约发展。重点建设水稻、蔬菜、水果、薯类、花生、油茶、花卉苗木等七大农业种植基地,生猪、黄牛、肉鸡等三大畜禽养殖基地。大力实施原生态农产品工程,重点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建设原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40个以上。加强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向更高层次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数量,建立和完善5-1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产品保鲜、加工、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标准化、农村商品市场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至“十二五”期末,实现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力争培育1-2家农业上市企业。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种子种苗种畜禽产业,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大力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强宣传、包装和策划,创建一批农业名牌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力争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发展省级名牌农产品30个以上,打造一批国家级农业品牌,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认证,20%的主要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
  --加大农业投入。把“三农”工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加大“三农”资金投入,严格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做到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都要优先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优化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商人投资汕尾农业,全方位、多渠道引进资金,提高农业开放水平。

第六节 大力发展海岸经济


  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等,建成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走出一条海岸经济和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实现蓝色崛起。
  --合理布局临港工业。加快推进全市455.2公里沿海岸线的合理开发,将沿海港口作为临港工业项目布局的备选基地。以甲东镇、甲西镇、湖东镇、碣石镇、红海湾开发区、鮜门镇、小漠镇等沿海岸线段为依托,建设电力能源工业集中区;以甲东镇、湖东镇、小漠镇等沿海岸线段为依托,建设临港石化工业集中区;以红海湾开发区、马宫镇沿海岸线段为依托,重点建设船舶工业集中区,形成汕尾临港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优化提升海洋渔业。全面推进渔业结构的调整,构建养殖、捕捞、加工和休闲渔业等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实现传统渔业向资源管理型的现代渔业转变。大力推动养殖业健康发展。积极推广应用养殖新技术,以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方法为切入点,促进传统水产养殖向现代工业化水产养殖方式转变。建设一批无公害养殖基地和水产品出口原料基地。积极发展外海捕捞和远洋渔业,建设一支远洋捕捞船队,提高远洋渔业组织水平和竞争力。以建设汕尾国家级中心渔港为契机,加大甲子、碣石、马宫、遮浪、小漠、鮜门、湖东、金厢、大湖、捷胜、乌坎等11座渔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水产加工业高效发展,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建设粤东水产物流中心,以物流中心为龙头,整合全市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力量,加大外向型、科技型和基地型现代渔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形成海岸经济支柱产业链。
  --扶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鼓励和扶持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技术,研究和开发从海洋生物体中提取抗癌、抗菌、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免疫促进等多种特殊药物;研制系列海洋保健与功能食品;开发鱼鳞、内脏和藻类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技术,以及以水产品下脚料提取甲壳素、壳聚糖等衍生物产品。积极开发海水化学资源深加工,发展海洋化工业。
  --有效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加强红树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保护珊瑚礁、海草场等典型的近海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强化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遏制近海及海岸生态环境恶化和海洋生物资源衰退。加强汕尾港、红海湾海水浴场、品清湖等重点海域海洋水质、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实施汕尾港贝类及海砂自然资源增殖保护区、遮浪角东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遮浪汇聚流生态系统保护区、碣石湾海马自然资源保护区、九龙湾海洋特别保护区、汕尾礁盘鱼类特别保护区等海洋生态保护恢复工程,维护好海丰公平、大湖等一批生物多样性和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区。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恢复。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减轻捕捞强度。重视和加强海砂等矿产资源的开采管理和保护,合理开发海域资源,分类开发与保护岛屿资源。

第六章 推进宜居城乡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强化城镇功能,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带动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动城乡走上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道路,打造宜居宜业宜憩的现代滨海城市。

第一节 构建特色城镇体系


  树立先进理念,加强综合研究,充分体现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深化落实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按照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标准完善城乡规划,细化“四规合一”规划修编,充分体现中心集聚、轴线拓展,以汕尾中心区为核心,以海丰、陆丰和深汕特别合作区、陆河为次核,形成“中心牵引,多点联动”的点轴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

第二节 突出中心区建设


  加大投入,加快完善城市交通功能、环境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中心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教育、医疗中心的中心作用,着力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对全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城市中心区对人口、资金、人才、技术的吸纳能力。按照“海在城中,城在山间”的要求,大力推进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一心一轴、一带三片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憩滨海城市,全面提升汕尾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按照构筑生产、生活、生态相对独立、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实行海丰、陆丰、陆河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四个节点城区的统筹规划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集约发展,带动区域发展。

专栏9 汕尾市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一心:规划强化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弱化其生产功能,将主城区建设成为地区性综合服务中心、宜居城市和旅游服务中心。一带:大力发展海岸经济,充分挖掘南部滨海资源优势,沿南部滨海地带形成一条集生产(临港产业和海洋渔业)、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海产业带。一轴:依托红海湾大道形成的城市综合发展轴,该轴线东起红海湾开发区,北至红草,可延伸至海丰县城,将两个主要城区(汕尾主城区和海丰县城)和两个产业区(红海湾和红草地区)串联起来,是汕尾市重要的发展轴。三片区:第一个城市片区为城市中心片区,第二个城市片区为红海湾临港产业发展片区,第三片区为红草工业发展片区。多组团:包括主城区组团、东部红海湾组团、北部红草组团、西部马宫组团和南部捷胜组团。

第三节 加强中心城镇建设


  大力培育建设中心镇,进一步提高城镇组团的发展档次。按照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城镇发展要求,构筑以汕尾市区--海丰发展主轴,以陆丰市区--陆河为发展次轴城镇空间发展框架。依托发展带和发展轴,以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建设区为中心,统筹周边后发乡镇,形成多个城镇发展族群。根据各镇特色和新的发展方向,明确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组团。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开发一批规划合理、质量优良、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精品社区,提高房地产业综合开发水平,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第四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工业推动、城市带动,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有效引导和扶持农村立足当地实际,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12年全面完成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村级农民技术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和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明法律、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规划进村,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推进村庄治理,到2015年,完成一半以上自然村整治建设任务。指导农村建房,节约土地资源,探索具有汕尾特色的现代民居模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以“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为基本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第七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省加快出省通道、电力能源、民生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机遇,围绕融入珠三角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与珠三角基础设施的对接,构筑以安全、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网络为主体,电网、通讯、民生生态和防灾减灾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构建现代交通运输网


  加快推进贯通东西、连接南北、融入珠三角、沟通沿海与内陆的“两网一群一场”(公路网、铁路网、港口群和机场)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对接国内外大通道的现代交通网络,增强对内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防保障能力。
  --加快铁路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大容量铁路大通道,重点加快厦深铁路汕尾段、广州至汕尾铁路、龙川至汕尾铁路规划建设,谋划建设珠三角城际轨道至汕尾延长线,加快建设连接珠三角、长三角,连接京广、大京九的铁路网,实现中心城区、主要港口、重要工业基地通铁路,形成线路通畅、功能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
  --推进公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S20线潮州至东莞高速公路汕尾段、S19线兴宁至汕尾高速公路、深圳至汕尾高速公路、河源至汕尾高速公路等枢纽项目建设。加快国道、省道和县、镇、村道路建设改造和农村公路养护制度改革,建成“二横一纵一联络”的高速公路网和“六纵五横三环五联络”的干线公路网。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