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根据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空间开发原则,调整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实现空间集约与协调发展。通过积极推进人口向中心市区、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新区社区集中,推动要素集中发展;通过资源空间配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发展;依托优势,集约开发,错位发展,功能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根据空间单元的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和发展潜力,按照重点开发区域、生态发展区域、禁止开发区域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具有极高经济社会开发需求、环境容量大、生态环境约束较低、适宜进行大规模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的区域,主要包括汕尾市城区、陆丰市的城市规划区和海丰县城。功能定位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区域,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现代产业基地、人口集聚区。注重耕地资源保护,减少重点开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生态发展区域。具有较高的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区域,主要包括陆河县全部,海丰县和陆丰市山区地带。功能定位为保障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地区、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发展地区。实行优先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提供主要农产品等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本区域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禁止开发区域。具有极高的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和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历史文化遗迹等陆域区域以及海洋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生物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这类区域,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专栏3 汕尾市域范围主体功能区划 |
功能定位。汕尾市的城区(包括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海丰县、陆丰市(包括华侨管理区)属粤东沿海重点开发区,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陆河县划入韩江上游限制开发区。全市功能定位为粤东地区副中心城市之一,是粤东地区融入珠三角的桥头堡,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广东省重要电力能源基地。重点保护地区。(1)海丰县城红场、红宫等革命历史纪念地。(2)陆丰市玄武山,陆河火山嶂、南万红椎林,海丰莲花山、公平大湖等重要的区域绿地以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3)品清湖及其周边地区,加强品清湖污染治理。(4)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包括螺河流域和公平水库、龙潭水库集雨区域。(5)集中成片的农田,建设成为全省的精细农业基地。(6)近岸海域及岸线。 |
第二节 产业布局引导
以“地理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资源集约”为导向,全力打造 “一核辐射、双轴驱动、多区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总体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海岸经济发展带、324国道沿线工业经济带和重大产业集聚区。
--工业发展方向。构筑南部沿海基础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带、中部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工业带、北部生态工业带。
--服务业发展方向。在核心圈着力建设汕尾中央商务区(CBD);在拓展圈重点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区、临港现代物流区、滨海旅游发展区、现代商贸区等四大“外拓型”功能区。
--农业发展方向。南部沿海蓝色产业带、中部平原米袋子和菜篮子产业带、北部绿色产业带为主要支撑,构筑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体系。
专栏4 汕尾市产业空间布局 |
“一核”指以汕尾中心城区为主体往东拓展,包括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双轴”指依托455.2公里海岸线和G324国道形成的“海岸经济发展轴”和“国道沿线发展轴”,范围覆盖全市南部沿海和中部的重点发展区。多区集聚:结合港口开发、铁路和公路建设,围绕用足政策、引好项目、优化结构、发挥功能,加快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开发区、专业镇产业集聚区发展,改变“小而散”的现状,形成多区集聚的产业布局。 |
通过努力,使市城区成为高端产业创新区、宜居城市后起新秀;使海丰县成为产业转移升级先行区、县域经济排头兵;使陆丰市成为临港工业集聚区、跨越发展新兴市;使陆河县成为生态发展保障区、绿色崛起新山城;使红海湾开发区成为海岸经济发展区、运动休闲新乐土;使华侨管理区成为特色产业优化区、稳定发展新侨区。与此同时,通过与深圳市的通力合作,努力使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新引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示范区。
第四章 深化深汕合作
把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引领辐射四个经济开发区和各类专业镇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提高各类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城市新区功能。
第一节 构建开放平台
科学编制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规划,完善各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规划同筹。建立健全合作区的管理机构,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办好用地手续,推进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合作区与高速公路出口周边、铁路站点、港口港区对接,实现合作区交通同网,提高产业配套和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合作区按照产业规划定位,加强工业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力争有一批事关全局、意义深远、带动辐射作用强的项目落户合作区,通过功能配套和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良性循环效应,把合作区打造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经济辐射的前沿阵地和开放平台。
第二节 推动园区产业集聚
科学定位合作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用足用活土地、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合作区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同类产品和相关产业向合作区的功能专业区集中,引导特色产业向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引导合作区及各工业园区按照产业规划定位,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实现合作区和各工业园区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互补发展,不断做大做强经济规模。加强海丰、城区及各县(市、区)与合作区的交通、管网、产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衔接合作区的产业辐射,做大合作效应。
--深汕特别合作区。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以高端园区、生态园区、创新园区为目标,按照“近期建园,中期为区,远期为城”的发展思路,创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先进产业聚集园区、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近期(至2012年)以13.08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合作区的启动区。中期(至2015年)全面开展合作区的实质性开发建设,至2015年,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远期(至2020年)将开发建设规模拓展到463平方公里的合作区。形成“一心、二轴、四片”的空间结构。
专栏5 深汕合作区空间结构 |
“一心”,即中部新城区,主要发展交通门户、商业商务、物流仓储、核心居住。“二轴”,即海岸线发展轴、腹地发展轴。“四片”,即东部特色旅游区,主要发展特色餐饮、滨海旅游、滨海渡假、休闲居住等;南部临港工业,主要发展新能源、IT业、临港工业等;西部高端产业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高新产业等;北部生态建设区,主要发展生态屏障、生态旅游、会议、研发等。 |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业。服务建设好汕尾电厂,打造重要能源生产基地;推进汕尾新港区建设,大力发展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等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配套完善南澳半岛旅游业,逐步开发田寮湖旅游项目、东洲湖东澳、石鼓山滨海旅游等资源,发展滨海旅游业。
--海丰经济开发区。利用周边专业镇集聚的优势,做大做强纺织服装、纸品包装、电子电器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能力,以园区为载体,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坚持商、贸、住并举,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齐全,生产技术水平高,管理水平先进,经济辐射能力强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东海经济开发区。以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吸引外资集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做大做强珠宝加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拓展电器机械等先进制造业,提高区域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
--星都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打造成为汕尾重要的工业基地。
--陆河新河工业园区。结合陆河生态文明县建设的实际需要,园区应发展污染少、低能耗的特色产业,主要包括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建筑材料、家用电器、机械制造等产业。
--专业镇产业集聚区。依托已有的海丰公平、可塘,陆丰碣石、东海、甲子和陆河东坑等6个广东省专业技术创新试点镇,形成服装、珠宝、圣诞品、海马养殖与加工、家具配件和青梅种植与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区,以及金银首饰加工、毛织、鞋业、鲍鱼及牡蛎养殖加工为特色的10个市级技术创新试点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周边区域延伸产业链,培育更多的专业镇,并带动各专业镇连片和联动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专栏6 汕尾市省级和市级专业镇一览表 |
专业镇名称 | 产业特色 | 类型 | 专业镇名称 | 产业特色 | 类型 |
海丰县公平镇 | 服装 | 省级 | 海丰县附城镇 | 蔬菜生产及加工 | 市级 |
海丰县可塘镇 | 珠宝 | 省级 | 海丰县鹅埠镇 | 鞋业 | 市级 |
陆丰市碣石镇 | 圣诞礼品 | 省级 | 海丰县海城镇 | 食品加工 | 市级 |
陆丰市东海镇 | 海马养殖与加工 | 省级 | 市城区捷胜镇 | 鲍鱼养殖及加工 | 市级 |
陆丰市甲子镇 | 家具配件 | 省级 | 市城区红草镇 | 牡蛎养殖 | 市级 |
陆河县东坑镇 | 青梅种植与加工 | 省级 | 陆丰市博美镇 | 蔬菜 | 市级 |
海丰县梅陇镇 | 金银首饰加工 | 市级 | 陆河县南万镇 | 生态旅游 | 市级 |
海丰县城东镇 | 毛织 | 市级 | 海丰县鮜门镇 | 旅游饮食 | 市级 |
第五章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和市现代产业50强项目为引领,加快建设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六大产业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按照集群化、集约化、协调化的要求,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专栏7 汕尾市现代产业50强项目 |
以“50强”引领全市现代产业发展,推进全市产业向结构高级化、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竞争力高端化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市产业结构更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更强、经济效益更明显,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培育10个新兴产业项目--努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和新技术为主攻方向,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软件技术、重大成套设备等若干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尽快形成具有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群配套协作,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功能强、集聚功能突出的工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1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制订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主动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的转移,延伸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大力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并围绕这批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逐步建立起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1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市场集群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做大珠宝、金银首饰、服装等专业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水产品批发中心。加快旅游景区建设,推进汕尾港及新港区物流园、深圳(汕尾)转移工业园物流中心建设,倾力打造珠三角地区新的旅游和物流基地。培育10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纺织服装、食品制造、金银珠宝首饰加工、圣诞工艺品等传统支柱产业,提升“汕尾制造”竞争力。鼓励工业企业创建研发中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装备提档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扶持一批成长型、税源型、就业型中小企业成长。培育10个现代农业项目--构建以质量效益为重心的现代农业体系,培育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汕尾中心渔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全市12个渔港及其商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海产品物流商贸中心。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水产品深加工业,加快水产养殖“十大基地”建设,提高海洋渔业产业化水平,打造海洋经济支柱产业。 |
第一节 建设临港工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分段跨越、做大总量的原则,加快临港工业发展。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电力能源、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不断壮大临港工业规模。
--电力能源基地。充分发挥汕尾紧靠珠江三角洲地区电力负荷中心和海岸线长可建设大型电厂的地缘优势,紧紧抓住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围绕打造全省电力基地的目标,优化发展火电、风电等能源项目,积极发展核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发电项目。加快推进汕尾电厂二期、陆丰核电、华润海丰电厂、甲湖湾新能源基地、大湖风电、甲东风电、陆河风电等项目的建设。促成海丰核电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充分发挥陆河县水资源较丰富的优势,结合防洪、供水工程(水库)的建设,大力发展小水电循环经济,在陆河吉石溪等地加快开发中小型水电站,争取陆河抽水蓄能电站列入省的规划。以提供绿色电力为目标,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完善电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强化汕尾市作为广东省电力生产基地的地位。
--石化产业基地。借助毗邻惠州大亚湾和揭阳石化基地的区位优势,以中海油华城石化储运项目、粤东成品油管道(汕尾段)和天然气输气管道为起点,重点发展面向粤东、珠三角和闽东南市场的石油储运、精细化工以及中下游产品加工,为珠三角石化产业带向东延伸提供腹地和配套服务。
--船舶修造基地。以施公寮半岛、市城区工业园区组团等为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船舶修造、高级游艇、玻璃钢船、钢质渔船、特种船舶等产品,合理发展大型旧船拆解业务,延伸拓展配套产业,建成粤东船舶修造生产基地。
第二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充分发挥现有创新型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进军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项目建设,更加注重开放合作、更加注重引资引智,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现代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