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继续坚持外部开源、内部挖潜、厉行节约、循环利用的战略思路,全面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证外调水送得进、用得出,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保障水资源供应安全。加快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2014年具备消纳1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来水条件。完善域外应急调水机制,提高域外应急调水能力。
  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全面完成城中心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按再生水厂标准一步建成。2015年再生水生产能力超过10亿立方米,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
  保持本地水源地供应能力。继续加强与水源地上游地区合作,加大密云等水库水源保护力度,增加上游来水量。加强城市雨洪水利用。
  建立战略储备。做好海水淡化和深层地下水利用前期工作储备。结合南水北调通水,涵养城市水源,研究建设地下水库,逐步建立水资源安全储备体系。
  提升城乡供水能力。加快郭公庄水厂和第十水厂等主力水厂建设,新增集中供水能力143万立方米/日,中心城高峰供水安全保障系数提高到1.25。加快新城供水厂建设,实现每座新城至少有一座主力水厂、新城内管网互联供水。提高农村供水水平。加快建设和改造城市供水管网,自来水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4%。
  促进全社会自觉节水。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区域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实行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开展新建重大项目节水评估。建立严格的产业节水准入制度,淘汰高耗水产业。制定完善的节水器具认证体系,城市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推广雨洪利用技术和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减少施工降水,禁止无序排放。
  三、提供清洁优质能源
  本市能源资源严重依赖外部,建设“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对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清洁高效利用和多样便捷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要适应特大型城市能源运行特点和绿色发展要求,以确保能源安全为前提,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能源供给的系统性、安全性、多元性、多向性和清洁性,实现能源供应体系新跨越。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削减煤炭终端消费,显著提升天然气、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实现2015年优质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0%以上。严格限制中心城区燃煤使用,完成三大燃煤电厂和63座大型燃煤锅炉天然气改造,继续实施非文保区平房、简易楼小煤炉清洁能源改造,基本实现五环内供热无煤化。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力争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积极推进太阳能、地温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表2 北京市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表

年度

  能源种类

2009年

2015年

实物量

标准量

比重(%)

实物量

标准量

比重(%)

煤炭(万吨)

2664.7

2059.7

31.3

2000

1500

16.8

调入电(亿千瓦时)

512.6

1529.6

23.3

710

2200

24.4

天然气(亿立方米)

69.4

842.7

12.9

180

2200

24.4

油品(万吨)

1269.0

1809.6

27.5

1680

2550

28.3

可再生能源

-

180.0

2.7

-

550

6.1

其它

-

148.7

2.3

-

-

合计

6570.3

100.0

9000

100.0


  着力解决城乡供热瓶颈。按照“稳定中心大网、发展区域新网、加强多元互补、实现多网共联”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心城区供热布局调整,加快建设郊区供热设施,新增供热能力2亿平方米,2015年全市总供热能力达到8.5亿平方米。稳定和完成城中心供热网,建成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发展一批燃气尖峰锅炉房,形成“1+4+N”的中心大网。充分利用各种新能源和新技术,建设区域性供热中心或分散清洁供热系统,逐步形成中心大网和区域供热相结合的城区供热格局。所有新城全部实现集中供热,基本实现重点镇集中供热。引进域外热源,解决通州、大兴等部分供热需求。统筹重点产业功能区供热、制冷、热水、电力等能源需求,高起点建设一批区域能源中心。
  专栏5:“1+4+N”的中心大网格局
  “1”是建设一个稳定的中心大网;
  “4”是以热电联产电厂作为热网主力支撑,按照“两扩两迁,先建后拆”的原则,建设四大燃气热电中心;
  “N”指按照与热电厂基荷1:1配比建设燃气尖峰锅炉,作为辅助热源。
  四大燃气热电中心:
  东北热电中心:位于朝阳区高安屯,供热能力为2400万平方米。
  东南热电中心:位于朝阳区王四营,供热能力为3900万平方米。
  西南热电中心:位于丰台区草桥,供热能力为2100万平方米。
  西北热电中心:位于石景山区高井,供热能力为3600万平方米。

  图6 2015年北京市主要热源点建设布局示意图 (略)

  大幅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建成陕京四线、唐山液化天然气、大唐煤制气等重点气源工程,实现气源多方向供应。建设地下储气设施,增强调峰应急能力,保障冬季用气安全。新建高压外围大环,建成六环路二期等市内输配管网干线工程。新建西沙屯、高丽营等门站。建成“三种气源、六条通道、两大环线、九座门站”的天然气供应保障系统,天然气年接收能力超过200亿立方米,全部门站日接收总能力达到2.4亿立方米。继续完善城市配气管网,重点建设五环路与六环路联通线、四大热电中心专用供气管线等工程。推进新城和乡镇燃气管线建设。10个郊区新城全部接通管道天然气,重点镇基本实现燃气管道化。

  图7 2015年天然气主要气源及门站规划布局示意图 (略)

  建设坚强可靠的城市电网。加强外受电力通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高压环网,实现从东北、山西、内蒙古等5个方向、10大通道接受外部电力,外电接收能力达到2500万千瓦,比2010年提高25%。增强本地电源支撑,本地电源比例达到35%左右。新建、扩建变电设施,五环内变电站双方向电源比例提高到80%,重要功能区配电网实现双环网结构。到2015年,城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5%,城市核心区和重要功能区供电可靠性接近99.999%。建设延庆智能电网示范区。

  图8 2015年北京市电网及送电通道示意图 (略)
  提高成品油运输储备能力。适时开展环六环成品油输送管线改造,提高成品油管输能力。新建、扩建成品油仓储设施。进一步强化本地原油加工能力。
  四、建设信息高速网络
  “十二五”时期要加强信息通信高速网络和枢纽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构建城乡一体、全面覆盖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推动首都全面迈进信息高速时代。
  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覆盖城乡。加快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构建有线网络公平接入、无线网络普遍覆盖、带宽服务满足需求的信息网络。推进信息通信管线集约化建设,实现100兆光纤到楼入户,1G宽带服务覆盖社区。推动10兆无线网络覆盖全部平原城乡和大部分山区,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访问互联网。推进“三网融合”试点,促进移动多媒体、互联网电视等融合发展,实现交互式高清电视传输覆盖全市70%以上家庭。完善800兆数字集群通信网,保证政务通信需要。
  打造信息通信枢纽城市。建设面向公众和产业服务的城市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建设。利用云服务等技术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让社会公众享受到更方便快捷、更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提升政务网络信息化水平,推进跨部门、跨区县信息采集、交换、管理和应用。
  创建信息安全可信城市。建设一流的安全测评、容灾备份、电子认证等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重点加强公共网络、政务网络和无线电的信息安全建设。强化对信息网络、信息产品和网上交易行为的监管。
  完善现代化邮政服务网络。整合邮政设施资源,优化网络结构,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分类设置、功能完善、城乡覆盖的现代化邮政设施网络,服务能力与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为市民提供便利。

第三章 构建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


  作为特大型城市,北京城市运行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十二五”时期,要坚持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更加注重常态与应急结合、城区与郊区并重、地上与地下统筹,更加注重从细节入手,提升便利程度,依靠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建设智慧城市,把北京建设成运行安全、环境整洁、生活便利的宜居城市。
  一、保障城市安全协调运行
  推广奥运城市运行保障经验,以保障城市生命线运行安全为核心,把城市生活必需品运行和能源运行两条生命线作为城市运行管理的战略重点,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构建安全运行、有序高效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
  保障城市能源运行安全。完善全市统筹协调、部门分工负责、区县属地管理、运行企业主责的管理机制。保障能源资源总量平衡和安全供应,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能源与经济运行、城市运转协调发展。
  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稳定。高度重视生活必需品保障,重点要稳定和提高菜地保有量,全面提高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本地供应和反季节生产能力;鼓励本市生产经营企业在周边地区和优势产区建设跨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增强对市场的保障能力。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的需求,加快推进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现代化。加强大型批发市场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升级现有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提高批发市场资源掌控和配置能力。加强社区菜站、农贸市场及超市建设,推进农超对接,进一步完善社区农产品销售网络,畅通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方便市民生活。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和应急投放制度,根据城市人口和消费结构变化,及时调整储备规模和品种,增强应对市场波动能力。
  消除城市运行安全隐患。推进地下管网消隐改造,加快实施老旧热力、电力、燃气和供排水管线等消隐工程,完成6800公里老旧管线更新改造任务。加强建成区地下管线互联互通,加快配网和支线建设,消除地下管线覆盖盲区和断点。强化施工管理,减少外力破坏管线。在新城和新兴产业园区等功能区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营造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推进标志性区域市容景观和城市建筑物色彩规划设计,强化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规划建设一批与街景相协调的国际化指路标志、导游图、候车亭、座椅、垃圾箱、公厕等道路公共设施。规范户外广告管理和夜景照明建设。推广无电线杆化,完成五环路以内、重点地区和新城中心区电力架空线入地。加强重点地区、环境薄弱地区的环境建设与整治,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提高城市抗灾应急能力
  按照“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强大危机应对能力的城市。
  健全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完善“统一指挥、快速响应、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适应特大型城市高层建筑多、人口密度大等特点,立足于长效机制建设,细化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全面加强消防、防洪、防震等设施能力和救援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城市低空应急救援系统,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地质、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灾害综合预警预报水平。加强市民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教育,充分发挥市民、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国防动员建设。
  保障能源应急安全可靠。统筹规划建设全市煤炭储备基地,完善政府与企业相结合的多级煤炭储备。积极推动华北地区管网及储气设施建设,满足高峰用气需求。提高城市骨干电网、重要电源联络线以及重要用户线路建设标准和抗灾等级,应对冰雪、暴雨、大风等极端气候事件。
  强化城市排水应急能力。加快建设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等地区雨水排除设施,改造城区雨水旧沟和雨污合流管道,解决排水不畅和结构安全隐患。提升中心城环路雨水泵站抽升能力,快速处理立交桥区积滞水。夯实城市防洪体系,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防洪排水河道治理。建立覆盖中心城的应急抢修基点网络,提高处置速度。
  三、推进智能感知精细管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运行智能感知,让市民享受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
  实现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依托市级市政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汇集权属企业管线基础数据,打造“1+S+N”的市政管线信息监控管理体系,为应急管理、行业监管、企业管理提供综合信息服务。高标准建设天然气、热力全网数字化监控和运行调度系统,搭建城市电网智能运行监控平台,建立供排水管网信息化监控体系,实现市政管线运行维护和调度智能化。
  专栏6:“1+S+N”
  是指北京市市政管线基础数据信息化管理模式。“1”是指一个市级市政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S”是指S个市政管线有关政府部门,“N”是指N个市政管线权属单位。“1+S+N”是指建立1个市级市政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汇集“N”个市政管线权属单位的市政管线有关基础和业务数据,提供浏览、查询、统计等功能。
  推动物联网应用实践。加快制定物联网应用标准和规范,促进应用数据和支撑平台建设,推进物联网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资源管理等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现场感知、动态监控、智能判断和快捷反应能力。发挥物联网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药品监管、生产监管、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支撑功能,打造“安心工程”。
  深化城市管理网格化。推进网格化管理应用范围扩展到郊区县,应用领域扩展到生产、消防、食品卫生、房屋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促进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与协作。推进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和网格化管理平台相结合,完善城市综合运行监测管理。
  提供智能民生服务。以社保卡、市政交通卡为基础,打造“市民卡”,逐步实现养老、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领域一卡多用。推广应用“数字北京”缴费服务平台,整合各种支付方式,方便市民缴费。利用远程传输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逐步实现计量设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让市民不再抄表缴费。

第六篇 绿色塑造未来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资源环境约束的客观要求和时代潮流。绿色既是一种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求我们节制型生存、节约型生产和节俭型生活,更好地面对未来。“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实施“绿色北京”战略,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持续推进大气治理,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修复,加快形成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大幅提高首都生态文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既服务于当代市民,又服务于子孙后代的宜居家园。

第一章 营造清新城市环境


  与所有大城市一样,北京在每天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不断面对着排放增加的困扰和挑战。我们已经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时期,要继续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和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为市民营造清新的都市环境,使北京的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