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格局,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促进人口按功能区域合理分布,着力缓解中心城人口过度集聚带来的运行管理和资源环境压力。“十二五”期间,要通过疏解中心城功能、增强新城综合功能、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人口空间布局优化。
  有序疏解中心城人口。以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大力推进中心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转移。加大文保区人口疏解力度。加快建设定向安置房,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为外迁人口提供便利服务。
  大幅提升新城的吸引力。促进重大功能性项目向新城配置,全面提升新城综合功能,集中力量打造“业城均衡”的综合新城,显著增强新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有效承接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
  促进流动人口在周边区域就业。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以就业引导人口流动,减缓人口流入压力。

第四篇 文化彰显魅力


  文化是决定创造、塑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北京作为一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同时又是一座特大型的国际化大都市,要把塑造高品位、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要树立“大文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首都文化、科技、教育等优势,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挖掘首都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着力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增强文化服务功能,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传播交流,不断增强文化的民族性、开放性与时代性,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使北京成为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城市。

第一章 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我们的祖先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灿烂的文化,留下丰厚的遗产,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倍加重视文化的传承,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时致力于创造能够世代相传的新的城市遗产,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文化魅力。
  一、重构历史文化魅力走廊
  北京南北中轴线和朝阜大街以其独特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古都风貌骨架。“十二五”时期,要着重围绕“一轴一线”,集中力量打通重要节点,回填历史元素,恢复经典风貌,融入现代文化,形成集中展现古都历史文化、富有鲜活时代气息的城市魅力走廊。
  系统规划实施魅力中轴线工程。组团式发展钟鼓楼区域,完成钟鼓楼周边环境整治,打通东西周边交通通道,再现晨钟暮鼓的历史景观。改善钟鼓楼至地安门两侧传统建筑风貌,恢复后门桥两侧景观和河岸绿带,与什刹海区域联动发展,营造滨水绿色的文化休闲空间,形成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街区。完善前门地区配套设施,推进大栅栏及周边环境整治,恢复前门大栅栏街区整体商业风貌。打造天桥传统特色文化演艺区,建设剧场群,使之成为传统剧目与现代演出相结合的演艺功能区。结合天坛医院搬迁,完善天坛区域森林绿地系统,展现皇家园林景观。集成优秀的文化景观设计,高水平规划建设南中轴森林公园,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遥相呼应,赋予中轴线以时代发展内涵,使之成为贯穿历史和现代都市发展的文脉。

  图2 南北中轴主要景观示意图(略)
  再现朝阜大街美丽景观。重点围绕白塔寺、历代帝王庙、西什库教堂、北大红楼等重要节点,加强整体规划设计,修缮重点文保区院落,逐步恢复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朝阜大街北侧的胡同四合院风貌,发展特色旅舍、小剧场或小商铺,使之成为品味老北京独特韵味的重要街区。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更加注重文物背后文化内涵的开发,在展现美丽街道景观的同时,展示北京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独特魅力。

  图3 朝阜大街主要景观示意图(略)
  专栏3:一轴一线
  一轴是指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集中了钟鼓楼、恭王府、皇城墙、中南海、故宫、太庙等文化元素,始于元忽必烈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形成现有规模。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道“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一线是指朝阜大街,它西起阜成门,东至朝阳门,长约7.45公里,集中了历代帝王庙、白塔寺、广济寺、鲁迅故居、西什库教堂、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孚王府、东岳庙等众多文物文保资源,汇聚了民居宫殿、寺院学府、园林山水、幽静庭苑和繁华商业,建筑风格各异,是历史上皇权正统文化和多元文化交汇的代表,被老舍誉为北京最美丽的街道,是北京旧城内一条极具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特色、横贯东西的景观走廊。
  二、推进历史名城风貌保护
  北京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十二五”时期要在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文保机制,推进文物保护由单体展示向分类、连片、成线区域性的综合保护转变。
  推进旧城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旧城整体保护原则,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领导协调作用,加大政府投入,积极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在注重文物保护的同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使文物资源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以更加鲜活地传播。探索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旧城保护。积极推进文物保护机制创新,探索多种有效保护方式。研究制定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政策和细化标准,探索产权人、使用人、社会单位等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鼓励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老字号、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会馆等修缮、保护和利用。
  加强重大文化遗产保护。继续推进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以历史名园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园建设。保护好故宫周边地区、城市中轴线、皇家园林、坛庙等文化景观及大运河、云居寺等历史文化遗存申遗工作。实施颐和园须弥灵境、北海公园万佛楼大佛殿、香山昭庙遗址等少数民族建筑的复建保护。注重郊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加强优秀近现代建筑和重要工业遗产的保护。
  三、让文化元素融入城镇乡村
  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全面加强新城建设、新区开发、小城镇发展中的布局和形态规划,注重城市街区和建筑整体设计,打造风格协调的魅力建筑群和各具特色的街道及城市景观。全面放开城市设计市场,丰富城市建筑文化元素,加强城市建设艺术评审,努力创造出能够世代相传的新的城市文化遗产。
  建设美丽乡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自然景观和乡村民居特色保护。加强乡村历史文物建筑修缮,积极挖掘整理历史典故、名人、传说、民俗等资源,让纯朴清新的乡村风貌风情、自然人文景观在城市化进程中得以传承和保护。
  四、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资源数据库。多种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传承。鼓励传统文化、表演、手工等“传帮带”。结合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市民通过体验、互动等多种方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经济价值的同时得到保护和弘扬。

第二章 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充分挖掘与有效利用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塑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好地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为提升科学文化修养和城市文明素质服务。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重加强基层文化服务。改善基层公益文化活动设施,完成新城区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实现街道、社区和乡镇文化站达标覆盖。提高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素质,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快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显著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完成国家国学中心、国家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国出版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等国家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新的国家大型文化设施落户北京。建成奥运博物馆、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北京科学中心、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儿童文化艺术中心、北京歌舞剧院剧场、北京美术馆、首都交响音乐厅、北方昆曲艺术中心、北京文化活动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推动文化设施和服务合理配置。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重点加强城南地区、城乡结合部、新城、重点镇、大型社区等区域文化设施配置。推进多厅影院规划建设,加快影院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强优秀文化典籍整理,完成第二轮规划志书编修工作。统筹规划演出设施,恢复和提升中和戏院、广和剧场、吉祥戏院和西单剧场等老字号演出场所功能。多种方式盘活文化设施资源,鼓励单位内部剧场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建立由剧场、演出单位共同组成的剧场联盟,统筹安排剧场资源和演出,让剧场有演出、演出有剧场,积极培育和打造常演不衰的驻场品牌剧目。
  二、推进文化产品创新
  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的引导,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创新,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
  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研究制定促进文化产品创新的政策措施,着力鼓励支持原创,激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文化创造力,在图书、影视、动漫、音乐、戏剧等领域,创造出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大力引进、培养和聚集高端文化人才。积极打造高水平文化院团,稳步提高地方院团影响力,积极支持在京中央院团、艺术院校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促进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借助首都丰富的社会科学研究资源,推进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创新,深入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努力涌现更多的优秀学术成果,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学术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建设服务首都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加强学术规范,树立良好学术风气。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共享。加强对社科类社会组织和民办科研机构的服务和管理。鼓励科普创作,健全科普服务网络,更好地为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服务。
  三、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升道德情操、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公共文明、培育城市精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致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等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持续深入开展“爱首都、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的主题活动,实施礼仪、环境、秩序、服务、观赏、网络等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培训,培育和增强广大市民的首都意识和首善意识,营造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全面推进文明区县、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多形式的创建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抓住影响城市形象的重大问题,从细节入手、从具体事抓起,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第三章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十二五”时期要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立足促进首都产业升级和文化繁荣,着力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创意发展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
  一、打造文化服务功能区
  依托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布局,吸引高端要素流入,着力培育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文化服务功能区和不同特色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引导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建设文化服务功能区。根据城市功能配置要求、文化资源聚集状况和发展基础条件,集中力量推动重大的标志性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区规划建设,显著提升首都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中心的现代演艺功能区。发展以孔庙、国子监为中心的国学文化展示区。抓好以颐和园和天坛公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展示区。构建以天桥为中心的北京传统特色演艺区。形成以什刹海、南锣鼓巷为中心的四合院休闲文化区。积极推进国家音乐产业园区、首都剧院区等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绘画、艺术品、时尚艺术等多种类型的文化体验功能区。
  显著提升文化创意集聚区发展水平。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促进文化资源聚集与合理配置,推进集聚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整合提升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和促进特色文化创意村落、街区、工厂发展。重点支持中国动漫游戏城、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中华文化主题公园、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中影数字电影制作基地、西山文化创意大道、CBD-定福庄传媒走廊、平谷中国乐谷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集聚能力,增强带动作用,形成多元支撑、特色发展格局
  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以整合资源、培育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为着力点,更加注重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融合,显著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巩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
  巩固提升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以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为重点,巩固壮大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充分利用首都演出资源和市场中心地位,统筹规划场馆设施,深化国有经营性文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打造一批经典演艺品牌,提升文艺演出业。实施出版精品战略,加快版权交易、版权贸易等平台建设,壮大新闻出版业。大力支持北京电影学院等建设,实施影视剧精品创作工程,全面推进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应用,加快电影院线建设和影院数字化,做强广播影视业。鼓励艺术品交易经营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品化,繁荣艺术品交易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以加大技术开发、培育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联盟为着力点,培育壮大设计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实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发展设计产业集聚区,努力打造设计之都。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3D动漫电影等新兴实用技术,鼓励本土动漫游戏企业开发自主原创、具有民族底蕴的优秀产品,做大动漫游戏产业。争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北京,推进宽带无线多媒体专网示范工程,加快发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培育新媒体产业。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信息、金融、会展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环境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资源整合和市场主体培育,进一步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塑造更富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培育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联合和兼并重组,走品牌化道路,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强的品牌骨干文化企业。积极培育国家大剧院等世界一流的标志性品牌。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创作、制作和交易市场。进一步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机构、行业组织的作用,积极发展战略投资者,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上市。
  构建发达的文化要素市场。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机制,促进文化与资本深度对接。健全融资服务平台,支持社会资本设立各类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鼓励金融和保险机构开发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产品。成立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国家版权交易所和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建立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提升首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交易的功能。健全文化资产评估机制,构建文化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文化产品和品牌的保护。

第四章 推动文化传播的创新拓展


  适应全球化发展与竞争要求,致力于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构建高效的传播网络,塑造有亲和力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鼓励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显著提高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
  研究制定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根据国外文化消费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定制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文化出口品牌和企业。鼓励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设立分支机构,推动文化企业落地经营。积极利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贸易平台,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国际性文化会展和活动,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依托友城、驻外机构、海外华人等资源,积极协助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建立国际化的营销渠道。
  二、构建高效的文化传播网络
  加强文化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数字传媒、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新兴传播,拓宽文化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集团。大力发展文化经纪人市场,发挥其文化营销和文化传播的“渠道”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宣传,注重与海外媒体合作,打造“魅力北京”文化品牌。实施北京国际艺术节海外推广计划,系统策划文艺演出季,创办北京国际电影季、北京国际儿童艺术节、北京国际图书嘉年华,重点办好北京新年音乐会、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等品牌文化活动,更好发挥文化传播作用。多种方式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吸引国际一流文化项目落户北京。
  三、为游客感受文化魅力更好服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